“每个人吸收不一样,而且总吃一种东西容易腻,营养根本吸收不进去。”护士叹了口气,抽出张纸巾递给爸爸,“你们跟王医生说说,先回家调整饮食,别总盯着猪肝吃,换点清淡的,比如红豆粥、菠菜鸡蛋汤,过两周再来复查,要是还不达标,可能得打升血针。”</p>
妈妈站在旁边,没看化验单,只是盯着地面上的瓷砖缝,蓝色的帽子边缘蹭到了林阳的胳膊,有点凉。她的手指紧紧攥着外套下摆,指节都泛了白——林阳知道,她心里比谁都清楚“不能硬扛”,可这阵子的副作用和饮食限制,已经快磨掉她的耐心了。昨天晚上她还跟爸爸吵了两句,说“这病啥时候是个头,天天吃这些破东西,还不如不治了”,虽然后来跟爸爸道歉了,可那股子委屈劲儿,林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p>
从护士手里接过化验单,三人往王医生的办公室走。走廊里的人少了点,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斑,却没驱散屋里的低气压。爸爸手里攥着化验单,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妈妈走在前面,脚步比来时快了点,像是想赶紧离开这个到处都是消毒水味的地方。林阳看着两人的背影,一个沉着眼,一个绷着肩,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他知道爸爸在愁“赶不上腊月手术”,妈妈在愁“还要吃多久清淡饭”,可谁都没说出口,就这么憋着,反而更难受。</p>
王医生的办公室里,白大褂搭在椅背上,桌上放着杯没喝完的茶,已经凉了。他接过化验单,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发出“嗒嗒”的声,像是在斟酌措辞:“确实不行,血红细胞太低了。要是强行做第三次化疗,不仅造血功能会受影响,免疫系统也会垮,后续手术恢复肯定跟不上——咱们治病不能只盯着‘赶时间’,得为术后康复着想,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
“那得等多久?”爸爸赶紧问,身体往前凑了凑,“要是再等21天,就到腊月了,手术完刚好赶上年根,说不定得在医院过年。我们家小阳还没在市里过过年,本来想着年前完事,一家人好好团聚……”</p>
“不用等21天,两周后来复查就行。”王医生打断爸爸的话,拿起笔在纸上写着什么,“这两周别总盯着猪肝吃,换点花样。比如红豆粥,熬得黏糊糊的,好消化;菠菜鸡蛋汤,鸡蛋要嫩点,菠菜焯水去草酸;还有清蒸鱼,刺少的,比如鲈鱼,清蒸着吃不油腻,还能补蛋白质。阿姨要是实在吃不下,就少吃多餐,一次吃两口也行,别硬扛着吐。”</p>
妈妈点了点头,却没说话,只是盯着王医生桌上的笔筒,里面插着几支彩色的笔,是医院给小朋友患者准备的。林阳知道,她不是故意冷着王医生,是这阵子的苦日子,已经让她没力气说话了——以前每次来医院,她都会跟王医生聊两句家常,问问其他病友的情况,现在却连开口的劲儿都没了。</p>
从医生办公室出来,爸爸还在跟王医生打听“有没有更快的升血方法”,妈妈却已经走到了走廊尽头,靠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停车场。林阳快步追上去,看见妈妈正偷偷抹眼泪,帽子边缘都湿了一小块。“妈,您别难受。”他递过纸巾,声音放得很轻。</p>
妈妈接过纸巾,擦了擦眼睛,却没看林阳:“我不是难受,就是觉得麻烦,天天让你们跟着我操心,还耽误时间。”她的声音有点哽咽,风从窗户缝吹进来,把她的帽子吹得晃了晃,露出一点光溜溜的头皮。</p>
“啥叫麻烦啊,您是我妈,我不跟您操心跟谁操心?”林阳走到妈妈身边,帮她把帽子扶正,故意笑着说,“嗨,多大点事儿啊,不就是晚两周嘛,人之常情。您看啊,咱们原想着腊月完事,现在拖到过年,说不定还能在市里过个年呢——我长这么大,还没在市里过年呢,听说海河边上过年可热闹了,有灯展,还有游船,晚上亮着灯,可好看了。”</p>
爸爸也追了上来,听见林阳的话,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妈妈也停下脚步,看着林阳,眼神里带着点疑惑:“你这孩子,都啥时候了,还想着过年。”</p>
“就是因为这时候,才更得想想高兴的事啊。”林阳拉着妈妈的手,她的手有点凉,却没像平时那样抽回去,“您看,今天没化疗,您体力不也挺好嘛,不用吐,不用遭罪,刚好趁这机会出去散散心——咱们去滨江道逛逛,您不是早就说想看看现在的滨江道啥样了吗?还有海河,秋天的海河可美了,岸边的柳树叶子黄了,飘在水里像小船。”</p>
妈妈的眼睛亮了亮。她年轻的时候跟爸爸来过一次滨江道,那时候还是土路,两边都是小铺子,卖糖葫芦的、修鞋的、缝补衣服的,特别热闹。后来忙着照顾家,忙着给林阳攒学费,就再也没去过,总念叨着“等有空了,再去看看”,可这“有空”,一等就是二十年。“可是……”她还想说“没心思逛”,却被林阳打断了。</p>
“可啥呀,您看这天气多好,不冷不热的,太阳还晒得人暖和。”林阳晃了晃妈妈的手,像小时候撒娇那样,“爸,您也别愁了,咱们先去散心,说不定心情好了,胃口就开了,两周后血项肯定能上来——再说了,正月里都是新年,咱们总不能在医院住一个月吧,肯定能赶在正月前出院,回家过年。”</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