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过八月秋日,李治却是直接裹了一件雪天穿的大氅,才能与兄长坐在院中倾谈。</p>
他忽然想起,之前听崔朝说过,西域许多国度的葡萄都甜如蜜,便与当地的气候有关。</p>
想了想自己今日吃到的葡萄,李治觉得,这大概是一种谣传。</p>
李治很快向兄长说起了困扰自己的教育问题以及太子的性情。</p>
他八九岁的时候,父皇有一回也问他:“雉奴已然通读背诵过《九经》,觉得其中何言最要紧?”</p>
李承乾颔首接过话来:“我记得这件事。”</p>
那时李承乾正随父皇身旁理政,就听雉奴答《孝经》里的一句:“儿子觉得,经义中最要紧的一句无外乎'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p>
“忠孝两全,方为孝道,才得以立身。”</p>
李承乾就见父皇神色大悦,还转身对自己道:“雉奴才八岁,便有如此见识品行,将来为王,以事父兄,足为大唐贤王贤臣。”</p>
李治道:“大哥,当年我真是如此想的。”</p>
序齿他为嫡幼子,父皇很疼爱,做太子的是同胞兄长。在很多年里,他只需要做一个孝顺温厚的贤王。</p>
“人人都说弘儿像我年少之时。可我年少时是晋王,弘儿却已经做了多年的太子。”</p>
有些话对着媚娘,李治都不能说--因弘儿是他们两人的嫡长子,若是对着媚娘说太多弘儿不足,只怕媚娘会不安多心。</p>
对朝臣则更不能说了,毕竟他还有一位作为太子的庶长子李忠,若是表露出对太子的不满,朝野必要震荡。</p>
也只有对着大哥说一说:“若是弘儿通学《左传》,再驳其中悖逆纲常之事,也就罢了。可这孩子看也不肯看,我......其实是有些失望的。”</p>
旁的不说,若是把弘儿放在永徽元年,老臣遍地走,说的都是'无违先帝之道乃孝敬'。以弘儿的性格,怕不</p>
忽然想起了父皇:是否每一个皇帝,都会有一样的苦恼,太子不类己?</p>
遥远的蜀地黔州,皇帝与兄长说起的是太子事。</p>
洛阳九洲湖上,媚娘与姜沃论起的则是朝臣更迭。</p>
“代代新人换旧人。姜沃说这句话自是感慨十足:她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亦是贞观十七年。</p>
她连日子都记得:七月初一。</p>
自她上朝十八年,已经见过朝上换了三代宰辅了。</p>
先帝年间的房相、魏相、岑相;当今永徽年间的长孙太尉、褚遂良、来济韩瑗等人;再到如今朝上的杜正伦、许敬宗等人。</p>
至今屹立不倒的,就是李勛大将军了。</p>
可见做官的智慧和长寿缺一不可一一比李勛会做官的,没他活得久,比他活得久的,没他会做官。</p>
可谓是姜沃学习的好榜样。</p>
在朝堂待久了,姜沃也想起那句话:真个是,不会有人永远掌权,但永远有人正在掌权中。</p>
媚娘听她感慨一番,莞尔道:“下一代宰辅中,便有你了。”</p>
船上备了酒馔,姜沃闻言就举杯:“借姐姐吉言。”</p>
媚娘与她碰了碰杯,摇头道:“不是我的吉言,你这二十多年走来,我都是亲眼见到的。”</p>
姜沃是从自己上朝开始算,媚娘却是连她在太史局那几年都替她记着。</p>
*</p>
媚娘从船舱的窗中望着一轮明月:“外头月色好,咱们去船头坐着赏月吧。”</p>
姜沃欣然点头:“好。”</p>
她喝了两杯葡萄酒,觉得有些上头,也想吹吹风。</p>
于是媚娘拿起酒壶,姜沃拿了两只杯子,两人走到船头来坐下。</p>
四周寂静无人。</p>
夜色中水天渺渺,星沉月落。</p>
兰舟正停在一株桂树下,风吹过,便有细细碎碎的桂花落下来。</p>
不知是秋夜微寒,还是桂花本身就冷如春雪,总之,姜沃觉得落在自己面上的桂花凉凉的。</p>
真是夜色温柔,让人不忍走出这一夜。</p>
姜沃吹了一会儿风,起初还觉得清醒,后来却觉得有些见风醉,抬手揉了揉眼睛。</p>
媚娘见她神色惺忪,就展了展身上朱锦裙:“躺一会儿吧。”</p>
之前姜沃喝醉了,也不是没有醉卧过她膝上睡过去的时候。</p>
姜沃依言躺下来,觉得月光太亮,就闭上了眼。</p>
媚娘忽然问道:“这些年,是不是很累?”</p>
姜沃闭着眼摇头:“累吗?总不会有姐姐累。她的醉有几个阶段,在睡过去前还要经历话多的阶段。</p>
此时絮絮道:“这些年姐姐要照顾陛下。俗话说了,病人心娇,久病之人更是如此。她自己前世就经过的一一</p>
被病痛折磨的人,哪怕平时控制着,心底也总压着一种被痛苦折磨的委屈和不甘,有时候这种情绪就会发泄给身边最亲近的人。</p></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