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媚娘定策(算是第一座‘实验室’...)(2 / 2)

官员配置也是如此。</p>

如今库狄琚,正经官位便是城建署署令。只是各"署'的官位都不高,哪怕是最高的官职,也只有正六品。</p>

但库狄琚本人也说过,自己做这个六品署令,比做裴氏四品诰命夫人,还觉得舒心。</p>

此时姜沃从文成手中接过水泥做的小鸟,笑道:"还是群策群力好。"</p>

把水泥做成各种工艺品,跟银器一起捆绑销售,姜沃还真没想到--来自现代也自有她的思想禁锢,她印象里的水泥,基本都在脚底下,或是各种建筑上。</p>

听她这么说,文成倒是想起另外一事:"对了,城建署内数十种秘方,你都是交给各位女官,令其签下保密律令的。那库狄署令......"</p>

不是文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p>

而是她此时还未见过库狄氏,自然全然从姜沃的角度考虑:库狄琚可不是掖庭出身的寻常宫女,若真是从她这里走漏了秘方,只碍着吏部侍郎(且将来大概率是吏部尚书)的裴行俭,难道姜沃能按律法对库狄琚也处以极刑不成?</p>

姜沃笑道:"你放心,库狄署令自己提出来的,只负责掌城建署庶务,绝不牵涉进任何秘方事。"</p>

与聪明人一起共事实在是舒服。</p>

库狄琚深谙人情/事理,早早便与姜沃说明此事:她不会探知任何城建署的秘方,也不会瞎指挥生产工作。</p>

姜沃以手支颐道:"正好,我也想以城建署做个试验,将【行政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分开。"</p>

给科研技术人员丰厚的酬劳和待遇,令他们专心钻研技术,且可以给他们挂虚职以荣耀,但不必他们多费心在'争官职'这件事上。</p>

真正管理和运营城建署,则交给有管理才能的行政人员来做。两方互相成就,却也互为制衡,可以彼此监督。</p>

如此说来,城建署真是各种意义上的,姜沃的第一座'实验室'了。</p>

*</p>

就长安城中各种朝堂事、署衙事说了小半个时辰,姜沃越发酒困,话语间甚至开始出现停顿。</p>

文成看得出来,就柔声道:"你还是睡一会儿吧。"</p>

姜沃到底点点头,就卧在文成膝上以此为枕睡了过去。</p>

而文成则微微闭目,开始在脑海里梳理关于吐蕃的一切--说来,哪怕离开吐蕃多年,许多事还是刀刻斧凿一般在她的记忆里存在着。</p>

吐蕃丧仪,人皆'断发、墨衣',还要'黛面',即把面容涂成青黑色。</p>

她还记得那一片铺天盖地的墨色,仿佛睁眼闭眼已经没有了区别。</p>

马车里生着炭盆,但文成还是又欠身取过大氅,给已经睡着的姜沃加盖了一层外裳。</p>

只见大氅领子上如雪的风毛拂过她如玉面容。大约是有点痒吧,文成就见姜沃甚至于睡梦中伸手去撩了一下。</p>

文成一笑,替姜沃将大氅上的毛领挪开--</p>

但就算如此折腾,她也没醒。</p>

文成低头望着她:这些年,你应当是很疲倦吧。</p>

文成又想起从长乐公主处听说的李敬玄之事--姜沃跟她说起都是轻描淡写,但长乐公主说的就详细多了,说起李敬玄是如何指责姜相的私心,又如何想逼姜沃起诺'此生不起入凌烟阁之心'。</p>

文成于心底自言自语:你在朝堂上,是不是就像当年的我在吐蕃,都是异乡人呢?</p>

她甚至无意识地伸手抚了抚膝上垂落下来的发丝:当年,我在吐蕃见到了你,才觉得不孤单。</p>

将来,你会在朝堂上见到我的。</p>

自从回京后,她等这一天,也等了很久了。</p>

**</p>

朝中定下文成公主启程的日期,是来年冰雪初融的二月。</p>

且说为何腊月定下的出使谈判,要二月才启程?</p>

正是为了让吐蕃等着!</p>

是吐蕃等着跟大唐谈判,是吐蕃又想要吐谷浑,又不敢直接打,故而举棋不定做张做势。</p>

既如此,大唐自不会必有求必应。</p>

更何况此次是文成公主亲至安西都护府。对大唐来说,这是一国公主,对吐蕃来说,文成公主自然也是与众不同的身份。</p>

那更没有吐蕃一说要谈判,文成公主就得冬日里启程赶路的道理了。</p>

出发的日子就定在二月,且一路行程定的并不紧凑,估计等文成真正到了安西都护府,都得三月多了。</p>

大唐态度也很明显了:若敢打,你就打!不敢打,就候着!</p>

*</p>

文成来年才离京,除表明态度外,也是为了收集情报。</p>

这一年除夕前,媚娘特意寻了一日,单独见了文成和姜沃。</p>

虽说朝上诸臣对于吐蕃事各有建言,但文成和姜沃不同,她们都是亲至过吐蕃(甚至久居吐蕃),更与吐蕃朝堂打过交道的。</p>

故而最后选定文成做使节,在媚娘这里,是属于公事公办--她与文成的私交不会影响国事。</p>

选择文成为使节,媚娘最看重的就是她过去的履历与她的性情。</p>

此时御案上堆着许多从安西传回来的吐蕃情报。</p>

情报上有吐蕃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当年还是个孩童就做了吐蕃王)、名为宰相实为摄政的禄东赞、以及禄东赞权势滔天的家族噶尔氏,以及他那五个颇为出色的儿子......</p>

尤其是--</p>

媚娘坐在案后,将其中一份情报挑出来递给姜沃与文成:"禄东赞年老病重,这两年吐蕃蠢蠢欲动,除了自恃悍勇兵强马壮,想必也有禄东赞想再立大功,为诸子铺路的缘故。"</p>

禄东赞的长子赞悉若据说颇有宰辅之才。</p>

而次子,姜沃最熟悉的未来吐蕃名将钦陵,此时在吐蕃也已颇有兵权。</p>

其余三子也各任要职。</p>

而根据情报,禄东赞年老病重,自觉寿不久长,就'举贤不避亲',有直接推长子接任吐蕃宰相之位的意思。</p>

媚娘含了一缕笑意:"从来听说王位世袭,倒没听说过宰相之位要代代传给自己儿孙的。"</p>

"噶尔氏在吐蕃已然是一手遮天,禄东赞还做如此打算,不知吐蕃那位年轻的王以及其余家族怎么想,能否心服?"</p>

媚娘将案上情报拢一拢:"可惜只是远隔千里传书,实在是难以精准判断。没准吐蕃上下还就是君臣和睦一心对外呢。"</p>

她看向文成:"故而此番出使安西都护府,除了与吐蕃商谈吐谷浑事,还得公主多上心--"</p>

"细察吐蕃朝局,看能否施以离间计,兵不血刃!"</p></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