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最反感将“民智未开”与“人民愚昧”等同(2 / 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历史不是爽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p>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许多所谓的“愚昧群众”其实非常清楚当权者的目的,但他们知道说出来没用、反抗下去会死、坚持到底得不偿失,于是选择苟且、屈从、妥协。这种“看似沉默”的行为,其实背后是一套极为复杂的生存算法:谁值得信任?哪种策略风险最低?在哪些时机可以松口气?</p>

“你看他们什么都不说,所以他们不懂”,这是最典型的误判。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想说。不是不想活得更清醒,而是现实不允许。不是没脑子,而是知道“说话没用还招祸”。</p>

即便在今天,“愚民论”的幽灵依旧萦绕不去。很多知识分子依然本能地相信,普通人是被操控、被洗脑、被情绪引导的一群人,他们无法理解复杂问题,不具备公共理性,不值得参与政治。而精英、学者、媒体人才是“理性”的代表,才有“讲道理”的资格。</p>

这种偏见导致了严重的公共话语不对等。很多公共议题从未进入人民的真实语境,只是在专家之间自说自话;很多政策从未经过底层的需求评估,只是在权力中被草率定型;很多声音从未被认真倾听,只是被贴上“反智”“民粹”的标签扔进垃圾桶。</p>

精英之所以害怕群众的声音,并非群众愚昧,而是精英知道:一旦群众真的表达自己,他们那一套遮遮掩掩的秩序、特权、安排,就不再稳定。于是最简单的压制方式就是:说他们“愚昧”。</p>

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当作“理性”的唯一来源,认为只有读书的人才懂事,只有考得好的人才清醒。但现实中,最真实的判断力常常来自于经验。人民的判断不是来自“哲学导论”,而是日复一日的生存碰撞。</p>

农民知道一场政策变化会不会害他家断粮;工人知道管理层口头激励是否只是空头支票;小贩知道地方官员的“整顿市场”会不会只是换个摊位收保护费。这些判断,精准、迅速、有效,但往往不被看作“理性”,因为不带书卷气、不按规矩走。</p>

人民的理性不是你训练出来的,是他们用无数次“吃亏”换回来的,是他们在制度夹缝中挣扎出来的。这种理性不说教、不理论、不高调,但实用、精准、稳健,是现实世界真正能依赖的智慧。</p>

把人民看作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古代治理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民不够聪明,而是治理机制总把人民当成“问题”。哪里出事了?看群众哪里没管好;哪里政策推不动?怪群众不理解。哪里改革失败?说群众不配合。“群众”成了万能背锅侠,人人都能拿来说一句。</p>

但恰恰是这种态度,让制度越来越闭塞,舆论越来越极化,政策越来越自说自话。你不能一边说要“为人民服务”,一边把人民当做障碍物;不能一边说要“听民意”,一边把民意过滤得干干净净。</p>

人民不是负担,而是根基。治理不是替代人民,而是信任人民、协商人民、尊重人民。否则你建再多制度、学再多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p>

“民智未开”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头禅,却隐藏着沉甸甸的傲慢与遮蔽。当你指责别人愚昧时,请先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太懒、太高、太盲,才看不到人民真实的面貌?是不是你自己活在象牙塔太久,把别人的真实生活当作幻想?是不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想听,才说别人听不懂?</p>

人民不是“没开窍”的问题人,而是“被压制太久”的沉默者。他们的智慧从不依赖谁来开灯,只要环境允许,他们会自己点火、走路、建房、开天。</p>

最可怕的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有人自诩为“智者”,却早已闭目塞听。</p>

《历史不是爽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p>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