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长城破口,京畿惊雷(1 / 2)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空气仿佛凝固了。天幕之上,冰冷的文字勾勒出一幅令人窒息的地图——皇太极的大军,如一条毒蛇,绕开了袁崇焕经营已久的宁锦钢铁防线,悄无声息地借道蒙古。

“喀喇沁部……又是这些喂不熟的狼崽子!”蓝玉咬牙切齿,他对蒙古诸部的反复无常深恶痛绝。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拳头重重砸在御案上:“咱的长城呢!蓟镇的那些总兵、巡抚,都是吃干饭的吗?!竟能让数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摸到了龙井关、大安口?!”

徐达目光锐利,紧盯着天幕上“薄弱隘口”四个字,沉声道:“陛下,长城万里,不可能处处皆固若金汤。皇太极此人,用兵狡诈,极善寻找弱点。他弃坚攻瑕,确是高手。只是……沿边烽堠为何未能提前发现?关隘守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绝非一句‘薄弱’可以解释。”他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疑虑,隐约感觉到这背后绝非单纯的军事失利。

李善长捻着胡须,忧心忡忡:“蒙古导引,绕开关宁,直插蓟镇……此谋划绝非一时兴起。其对大明边防虚实之了解,令人心惊。恐怕……内部早有疏漏,甚至……”他话没说完,但“内应”二字几乎呼之欲出,让殿内众人脊背发凉。

天幕之上,文字如血,清晰地勾勒出那场发生在遥远时空的遵化遭遇战。总兵赵率教及其四千关宁精锐,如同扑火的飞蛾,毅然撞上了皇太极亲率的、正蓄势待扑向大明心脏的八旗主力。

奉天殿内,空气仿佛被抽干,所有武将的呼吸都为之屏住。他们都是沙场老将,几乎能透过那冰冷的文字,看到那绝望的战场景象:烟尘蔽日,箭矢如蝗,数量绝对劣势的明军被数倍于己的后金铁骑如同铁钳般死死夹住,陷入重围。

“结阵!快,结圆阵御敌!向侧翼丘陵且战且退!”蓝玉猛地站起身,几乎是本能地嘶吼出声,手臂挥动,仿佛在隔空指挥。他的眼睛死死盯着天幕,额角青筋暴起,全身肌肉都绷紧了。在他丰富的作战经验里,这已是绝境中唯一可能争取一线生机的战术。

徐达的嘴唇紧抿,缓缓摇头,声音沉痛:“没用的……兵力悬殊太大,又是遭遇战,猝不及防。皇太极既以全军压上,便绝不会给他们结成稳固阵型、缓慢移动的机会。这是……死局。”他已预见到了结局,那是一种名将看到另一员良将踏入必死之地的无力与悲凉。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揭示,却让这悲壮的军事失败,瞬间蒙上了一层令人彻骨冰寒的、源自背后的阴谋与背叛的色彩——

赵率教所率领的关宁军本来可以退入一旁的城池,但城池守军却拒绝开城,最终他们只能全部战死在城下。

“拒……拒不开城?!”

蓝玉的怒吼如同受伤的猛虎,瞬间炸响在奉天殿,震得琉璃瓦似乎都在嗡鸣。他双目赤红,一步踏前,手指几乎要戳破那天幕幻象:“是哪个天杀的懦夫!哪个猪狗不如的杂种守城?!那是来救他们的兵!是穿着我大明号衣的同袍!他怎敢?!他怎敢——!!!”

极致的愤怒让他语无伦次,胸膛剧烈起伏,狂暴的杀气不受控制地弥漫开来,殿内侍立的侍卫都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被这位沙场杀神的震怒所慑。

他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关宁子弟,在绝望中拍打着冰冷的城门,而回应他们的,只有城头冷漠的注视和紧闭的闸门,最终被汹涌而来的敌军彻底淹没。这种死法,比战死沙场屈辱百倍,惨烈千倍!

冯胜、耿炳文等将领亦是目眦欲裂,纷纷怒骂出声:“该杀!该将那守将千刀万剐!”

“自毁长城!自断臂膀!这是资敌!”

“四千精锐啊!就这么被自己人坑死了!”

在一片沸腾的怒骂声中,徐达和李善长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两人的脸色苍白得吓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那眼神深处不再是单纯的愤怒,而是一种窥见了某种巨大、黑暗、足以吞噬一切的恐怖真相的惊悸。

徐达的右手无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佩剑剑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声音干涩,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冰碴,缓缓道:“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覆灭……这,绝非寻常怯战。怯战者,或可闭门自守,但绝不会……如此决绝地将求生之路彻底堵死。”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仿佛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说出接下来的话,“这更像是……接到了某种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