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锦州城的战与和(1 / 2)

洪武十三年的南京奉天殿,气氛肃杀得如同北疆前线。巨大的天幕横亘,其上文字血火交织,将二百多年后天启年间锦州城下的攻防战事,纤毫毕现地展现在大明开国群臣面前。

朱元璋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天幕上“后金”、“皇太极”、“袁崇焕”等字眼,指节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身后,徐达、冯胜、蓝玉等一众百战名将,更是屏息凝神,如同身临其境般分析着战局,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围点打援?还是志在必得?”徐达率先打破沉默,手指虚点天幕,“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锦州若下,则山海关外门户洞开,兵锋可直指辽西走廊。但他顿兵坚城之下,十五日久攻不克,师老兵疲,士气已堕,此乃兵家大忌。”

冯胜沉稳接口,目光扫过天幕上关于明军备战的描述:“魏国公所言极是。再看明军守将纪用、赵率教,颇有章法。‘修缮城池、整顿军纪、治理兵器、储存粮食’,这十六字看似平常,却是固守坚城的根本!他们绝非仓促应战,而是早已做好了长期固守的万全准备。皇太极三次劝降不成,强攻又损兵折将,确是骑虎难下。”

年轻的蓝玉眼中闪烁着好战的光芒,语气带着一丝急切:“野战!若是末将在,当趁其后金军疲惫、粮草不济、分兵宁远之时,率精锐铁骑出城冲阵,直捣其指挥中枢!即便不能全歼,也能狠狠撕下他一块肉来,重创其锐气,让他不敢再小觑我大明军威!”他对龟缩守城似乎有些不满,更崇尚主动出击。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又摇头:“蓝玉勇猛可嘉,但守城之责,首在于稳。锦州不失,便是大功。贸然出击,若有不测,大局崩坏。”他的目光扫过群臣,忽然停在一位一直沉默寡言的老将身上——长兴侯耿炳文,以善守之名著称于世。

“炳文,”朱元璋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你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论守城,在座无人出你之右。这锦州攻防,依你之见,守将做得如何?这城,还能守多久?皇太极为何迟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你给咱和诸位详细剖析剖析。”

被皇帝点名,耿炳文上前一步,他身形不算魁梧,但眼神沉稳如磐石。他先是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然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笃定:

“陛下圣明,垂询老臣。观此天幕,锦州守将,确乃良将。”他首先肯定了赵率教等人。

“其一,守城非只守城墙,更在守‘心’。皇太极三次遣使劝降,皆被拒之门外。赵率教此举,非仅表忠贞,更是稳军心、定民意之举。若主帅心存犹豫,麾下将士必生惶惑,城防再坚亦无用。”

“其二,备战周全。天幕虽只言片语,然‘修缮、整顿、治理、储存’八字,字字千钧。城墙之高厚,壕沟之深浅,擂木滚石之火油金汁是否充足,箭矢铳炮是否完备,粮秣饮水能支应几时……此皆守城之命脉。观后金军猛攻竟日而不能下,可见锦州城防物资储备极为充沛,守军调度得法。”

“其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金军披甲持刃,曝露于野,仰攻坚城,每攻一次,必耗锐气体力。而我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弓弩火器皆能及远,贼寇未至城下已先损三成。贼人掘壕围困,然锦州既已储粮甚丰,短期内无忧。相比之下,皇太极粮草不继、人马疲惫,其耗远胜于我。”

他最后总结道:“故,依老臣浅见,只要城中粮草不绝,军心不溃,锦州便可一直守下去!皇太极非不愿速下,实不能也!坚城之下,钝兵挫锐,攻城者之忌也。此非皇太极无能,实乃攻坚之战,自古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观其兵力,并未形成绝对优势,顿挫于城下,乃必然之事。”

耿炳文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深入肌理,完全从守城方的视角将锦州的优势和后金的困境剖析得明明白白。徐达、冯胜等人闻言皆不禁点头,就连好战的蓝玉也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守城并非怯战,而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善!炳文老成谋国,洞若观火。如此说来,这锦州,确是一颗砸不碎、啃不动的铜豌豆!”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天幕,语气森然,“咱倒要看看,这皇太极,下一步还能有什么招!”

此时,天幕正显示袁崇焕写给锦州的信函被后金截获,皇太极中计的情节。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袁崇焕此计,虚虚实实,既安抚了锦州守军,又迷惑了皇太极,争取了时间。看来此子深谙兵不厌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