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亲临前线的袁崇焕(2 / 2)

而当画面中出现袁崇焕身先士卒,扛着土石、浑身浴血却指挥若定地封堵缺口时,蓝玉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强烈的欣赏之色:“好!是条汉子!文官怎么了?有此胆魄,便是好样的!主将不退,士卒焉敢惜命?这城,或许真能守住!”

徐达的目光则更为全局,他不仅看战术,更看士气与指挥的艺术。他注意到,即便在最危急的缺口争夺战中,明军的抵抗并非毫无章法的混乱。“瞧见没有,”徐达沉声道,引得朱元璋也仔细看去,“袁崇焕并非一味死堵。他组织火攻垂烧,是为延缓敌军后续跟进;缒死士下城焚烧楯车,是为断其根除其蔽!如此一来,冲进城缺口的后金兵便成了孤军,前后脱节,难以久持。”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叹:“临危不乱,调度有方,自身尤敢死战!此三者兼备,方为良将之资。天启朝有此人在,实乃辽东之幸。努尔哈赤此番,怕是真要撞得头破血流了。”

几位大将你一言我一语,仿佛不是在观看二百多年后的影像,而是亲临战场推演沙盘。他们的点评精准狠辣,既点出了后金军战术的凶狠老辣,更将袁崇焕临阵应对的巧妙、勇敢与决断剖析得淋漓尽致。奉天殿内,一时竟如同硝烟弥漫的军帐,充满了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

战斗持续至深夜,后金军终于退去。宁远城巍然屹立,天幕上的影像也逐渐平息,但奉天殿内的讨论却刚刚达到高潮。

“西洋大炮……”朱元璋咀嚼着这个词,“威力竟如此巨大?能逼得努尔哈赤移营?善长,此事记下,着工部及军器局留心,能否仿造或改进我大明火器。”

“臣遵旨。”李善长连忙应下,他也看到了这种新式火器的潜力。

“父皇,”朱标开口道,“观此一战,后金军虽悍勇,攻城器械亦精良,但我大明若将士用命,战术得宜,倚坚城利炮,绝非不可战胜。只是……不知这天启朝,如袁崇焕般的将领又有几人?朝廷……又是否全力支持他?”太子的思维总是更侧重于全局和后勤。

蓝玉却杀气腾腾:“陛下!太子殿下!何必等二百多年后?既然已知这建州女真乃心腹大患,何不趁其如今羽翼未丰,速发大军,犁庭扫穴,永绝后患!末将愿亲提一旅,踏平辽东!”他的提议代表了军中一大批激进将领的想法。

徐达相对沉稳,但也被这场守城战激得热血沸腾:“永昌侯(蓝玉)所言虽激进的,却非无理。陛下,辽东之患,确宜早图。观此天幕,后金已成气候,未来必为大明劲敌。然征伐之事,需从长计议,粮草、兵员、路线、时机,缺一不可。当下之急,或可加强边备,探查辽东情势,预作准备。”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似乎想从中扣出更多未来战争的细节。

朱元璋沉默着,手指缓缓敲击龙椅扶手。袁崇焕的忠勇、西洋大炮的威力、后金军的强悍与狡猾、宁远城的惨烈……无数信息在他脑中交织。最终,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徐达所言,老成谋国。蓝玉之心,亦是为国。”朱元璋的声音回荡在殿中,“辽东之事,确不能等闲视之。传旨:加强北边各镇侦缉,严密监视辽东女真各部动向,若有异动,即刻来报!工部军器局,全力钻研火器,尤其是……那种能打得远、打得准的大炮!”

他的目光最后扫过天幕,似乎想将那个名叫袁崇焕的将领身影记住。

“至于这袁崇焕……但愿那天启皇帝,能用好这等忠勇之臣,别再自毁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