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戚继光再引争议(2 / 2)

“轰——!”

仿佛一道无形的霹雳,狠狠劈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刚才还因高拱整军方略而热血沸腾的气氛,瞬间冻结,降至冰点!

“又是他!”朱元璋脸上的激赏如同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近乎本能的忌惮与阴鸷。

他霍然从龙椅上站起,宽大的龙袍无风自动,目光死死钉在光幕上那个名字和那个骇人听闻的头衔上,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滚过的闷雷:

“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环伺京畿,拱卫神京的……四镇?!”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他猛地扭头,视线如同实质的刀锋,刮过阶下肃立的开国勋贵们,

“安禄山!又一个安禄山!这权柄,比当年那胡儿更甚!京畿咽喉,尽握其手!”

被皇帝目光扫到的徐达,这位大明军神,身躯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晃。

他望着光幕上戚继光那渊渟岳峙的身影,望着那“总理四镇”的滔天权柄,一股深沉的寒意从脊椎骨直冲头顶。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指节发白,心中一个惊雷般的问题炸响:若是我徐天德,手握京畿四镇雄兵,麾下皆百战死士,天子倚为长城……我……当如何?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

旁边的冯胜,脸色同样煞白。他素以勇猛刚烈著称,此刻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感。

权力……无边无际的权力,足以让任何人心旌摇曳。

他看着戚继光的画像,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可能时空中的自己,站在同样的位置,承受着同样的诱惑与猜忌。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武将班列最前方,永昌侯蓝玉的反应最为直接。

他猛地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抬手,狠狠摸了一把自己的后脖颈。

这个在沙场上杀人如麻、骄横跋扈的悍将,此刻眼中竟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悸和……后怕!

他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四镇……京畿四镇……他娘的……这要是……”

后面的话他没敢说出口,但所有人都明白——这要是反了,顷刻间便是天翻地覆!

一股兔死狐悲的寒意,瞬间笼罩了所有高阶将领。

文官队列中,有低低的议论声响起,试图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死寂。

“陛下息怒……天幕所示,这隆庆朝……距洪武已二百有余年,且……且大明似乎尚有七十余载国祚……”

一位老成持重的尚书小心翼翼地开口,声音发颤,“这戚继光……看来……看来不会是……清太祖……”

“但什么?!”朱元璋猛地转身,龙目圆睁,须发皆张,如同被激怒的雄狮,那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在奉天殿前轰然炸响:

“你想说什么?!想说安禄山造反身死之后,他李唐的江山还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啊?!”

他手指几乎要戳破光幕,指向那虚幻的隆庆时空,“所以朕的子孙,就该学那仓皇逃出长安、连贵妃都保不住的唐玄宗?!就该把祖宗基业、社稷安危,都系于一个拥兵自重的武夫之手?!待他尾大不掉之时,再指望老天爷降个郭子仪来救场?!做梦!”

皇帝的咆哮如同九天惊雷,震得整个广场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停滞了。

所有大臣噤若寒蝉,深深垂下了头,不敢再发一言。

朱标脸色苍白,想劝解,却被父亲那滔天的怒火和话语中蕴含的刻骨警醒所震慑。

光幕似乎并未理会洪武朝的惊涛骇浪。

画面流转,定格在蓟镇雄关之外。朔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掠过苍茫的旷野。

点将台上,戚继光按剑而立,重甲的甲叶在寒风中发出细微的铿锵摩擦声。

他目光沉静,越过连绵的营垒、如林的旌旗,投向那北方广袤而未知的草原深处。

他身后,是沉默如山、甲胄鲜明的浙兵方阵。

长枪如林,在黯淡的天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火铳手半跪于前,引药的火绳无声地燃烧着细小的红点。

整个军阵肃杀无声,唯有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卷动着一个沉重如铁的称号——“戚家军”。

这画面,无声,却比任何金戈铁马的厮杀更令人心悸。

滔天的兵权,百战的不败雄师,京畿锁钥之地……

所有元素,都汇聚在那道披甲按剑的身影之上,化作一股无形的、令人喘不过气的巨大压力。

奉天殿前,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胸膛剧烈起伏,死死盯着光幕上戚继光那沉静坚毅的侧脸,和他身后那片沉默如渊的钢铁丛林。

老皇帝眼中翻涌着极度复杂的情绪——有对绝世将才的欣赏,有对社稷安危的深深忧虑,更有一种近乎刻在骨子里的、对武将掌兵的绝对警惕。

那目光,仿佛要穿透百年时光,看清这位“戚少保”的忠奸底色。

凛冽的北风卷过广场,带着深秋的寒意,吹得人透心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