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生活,在武装护卫的环绕和“非必要不外出”的严格规定下,以一种略显奇特的方式步入了正轨。最初的兴奋与紧张过后,现实的具体挑战——调试设备和适应环境——成为了团队日常的主旋律。</p>
巨大的钢结构仓库里,回荡着工具敲击、电机试运行的声响和工程师们中气十足的交流声——偶尔还夹杂着几句无奈的吐槽。</p>
“这玩意儿也认地方吗?在国内试得好好的,怎么到了这儿电压一波动就闹脾气!”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小张挠着头,对着一台时不时跳闸的精密土壤养分检测仪发愁。非洲大陆的电网远不如国内稳定,电压波动犹如心跳过山车,对这些娇贵的仪器来说是严峻考验。</p>
“不是它认地方,是咱们得‘入乡随俗’!”负责电力的老工程师王工嗓门洪亮,他正指挥着人手安装新到货的大功率稳压器和备用发电机组。“所有精密仪器,必须接稳压电源!发电机组的油料储备和日常维护流程,都给我形成制度,严格执行!咱们的现代化农业,第一步是先保证‘不断电’!”</p>
另一边,来自洛阳一拖的几位技师正围着那几台“东方红”拖拉机忙活。</p>
“刘师傅,这空气滤清器得改!”一个满手油污的技师喊道,“这地方灰尘太大了,原装滤芯估计撑不了两天就得堵!”</p>
“改!加装一道粗滤!油滤也检查,看看适应当地的油品质量不!”刘师傅果断下令。这些看似“傻大黑粗”的铁牛,也需要根据非洲的“水土”进行细致的调整和强化。</p>
方稷和赵老也没闲着,他们穿梭在各个调试现场。方稷更关注那些实验设备的校准:“天平、ph计、光谱仪,所有计量设备,必须用带来的标准物质重新校准!这里的温度湿度都和国内不一样,数据可不能从一开始就出了偏差。”</p>
赵老则对那台简易的有机肥翻堆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和厂家来的技术员讨论:“这个转速能不能再调低点?适合当地人操作的节奏…对,再慢一点,稳一点好。”</p>
整个仓库宛如一个临时的技术攻关战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项目向成功又迈进了一小步。当所有设备终于逐一轰鸣着正常运转起来,数据在屏幕上稳定显示时,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感觉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些许掌控感。</p>
相比那些需要调试、磨合的钢铁设备,团队成员们血肉之躯的“水土不服”来得更为直接和汹涌。</p>
基地的食堂虽然由国内特意带来的两位厨师老张和小李,他们已经绞尽脑汁,试图用有限的当地食材还原天南地北的味道,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
巨大的、带有独特发酵酸味的英吉拉薄饼取代了米饭馒头,各种名为“wat”的、用大量 berbere 香料炖煮的酱料(牛肉、鸡肉或扁豆)成为主菜,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对于中国人来说颇为陌生的、浓郁而刺激的香料气息。</p>
起初几天,新鲜感压倒了一切。</p>
“嘿,这大薄饼,像毛巾似的,扯着吃还挺好玩!”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尝试着用手撕下一块英吉拉,裹上炖得烂烂的酱料塞进嘴里,咀嚼几下,眼睛亮了,“嗯!酸溜溜的,挺开胃!这酱味道真冲,但香!”</p>
“有点像咱们的酸浆面,能接受。”有人附和。</p>
那几天,食堂里充满了对各种新奇食物的品评和尝试,甚至带点探险的乐趣。</p>
然而,好景不长。连续摄入三四天后,问题开始像地雷一样接连爆炸。</p>
先是有人觉得腹胀,消化不良,食堂角落的健胃消食片迅速成了抢手货。</p>
紧接着,“哎呦喂…”的呻吟声开始在不同宿舍和厕所间此起彼伏。“我这肚子…咕噜咕响,不行了不行了…”一个工程师捂着肚子,脸色发白地冲向卫生间。</p>
“我也是,跑第三趟了,腿都软了。这英吉拉太瓷实了,不消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