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样机、堆肥(1 / 2)

三亚试验站的仓库里,闷热潮湿的空气凝滞不动,混杂着浓烈的机油味、橡胶味和干草秸秆特有的尘土气息。巨大的吊扇在头顶缓慢转动,搅起的热风几乎吹不散那股燥热。各式各样的农机具样本从威武的大型拖拉机到精巧的播种机像钢铁怪兽般林立在仓库中央,等待着最终的“审判”。</p>

方稷和赵老穿行其间,汗珠从额角滑落也顾不上擦。方稷和赵老左边量量尺寸,右边看看材质和厂家放在样机上的数据,油耗和功率,终于停在一台漆色鲜亮的中型拖拉机前,用力拍了拍它宽大的轮胎,发出沉闷的响声。</p>

“老赵,你看这台‘东方红’,”他开口,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显得格外清晰,“120马力,扭矩够劲,底盘也扎实。最关键的是,”他弯下腰,指着发动机舱,“结构相对简单,管路布局规整,万一出了毛病,当地的机修工琢磨琢磨,大概率也能上手。适合绍阿那边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维护能力。”他说着,语气里带着一丝审慎的认可,但眉头依然微蹙,像是在权衡着什么利弊。</p>

赵老扶了扶老花镜,几乎把脸贴到了拖拉机的铭牌上,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参数和出厂信息。“嗯,洛阳一拖的,没错。”他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这牌子在东非几个国家有点市场保有量,通用的零配件应该不难找,就算临时急用,从邻国调货也相对方便。这一点很关键。”老先生的肯定让方稷心里踏实了一点。</p>

方稷心里明白,基础作业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可不能要那些动不动就趴窝的“老爷车”。动力和稳定性是底线,这点这台车符合要求。配件供应也是大问题,必须优先考虑这些最实际的因素。</p>

但赵老话锋一转,用他的手杖点了点旁边一台看起来更先进、带着复杂电子屏和多个液压接口的精准变量施肥机:“但是这个,不行!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电脑控制、传感器多、液压管路复杂得像蜘蛛网。绍阿那边风沙大,保养条件肯定跟不上,这娇贵东西下去,用不了几天就得闹脾气,到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岂不是成了摆设?纯属浪费钱!”</p>

赵老的心中也时刻提醒自己,咱们是去实打实种地搞生产的,不是去搞技术装备秀的。越是复杂精密的系统,在那种环境下越是脆弱。必须把可靠性放在首位,一切华而不实、增加维护难度的设计都要摒弃。</p>

方稷闻言,不禁莞尔,深有同感地点头:“英雄所见略同。咱们这是去开荒搞生产,不是去参加汉诺威农机展。”他拿起随身携带的、已经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毫不犹豫地在几台看起来格外“高科技”的设备型号上打了叉。“美观、先进,都得给‘皮实、耐造、好修’让路。”</p>

方稷内心:每一分预算都来之不易,必须花在刀刃上。设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第一期生产的成败和口碑。万一因为机器故障耽误农时,或者因为维修困难而长期闲置,损失的就不仅仅是钱,更是时间和信誉,后续推广就更难了。必须选择最稳健、最可靠的方案。</p>

他的目光扫过仓库里那些沉默的钢铁巨兽,眼神锐利得像是在审视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他知道,这些看似冰冷的机器,即将成为他们在非洲土地上延伸的手臂,它们可靠与否,直接决定着那片金色梦想能否真正扎根、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