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奠定基调(1 / 2)

驻地酒店的会议室仿佛成了一个临时的战情指挥中心。长条会议桌被各种图纸、样本和笔记本,草稿纸占满,墙上的白板画满了潦草的流程图和数据对比,旁边的软木板上钉满了拍摄于田间地头、铁路港口和会谈现场的照片。</p>

信息像无数条溪流,从各个考察方向汇聚而来,在李振邦这里汇合成一条决策的大河。他站在白板前,手中拿着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像一位沉稳的指挥官,精准地梳理着每条信息。</p>

“奥罗米亚州的土壤样本数据显示,非常理想。”方稷团队的年轻博士汇报着,屏幕上展示着光谱分析图。“但通往奥罗米亚核心产区的a13公路,去年雨季冲毁了三次,重型卡车通行保证率只有65。”物流组的专家立刻补充,调出了无人机拍摄的路基损毁画面。</p>

李振邦迅速在白板上画出两个分支,标注利弊:“也就是说,奥罗米亚的‘地利’优势,可能被‘通路’的劣势抵消。继续。”</p>

商务部代表接着汇报:“与投资委员会的会谈很顺利,他们承诺提供五年免税期,但关键点在于,”他顿了顿,“他们要求我们必须雇佣不低于80的本地员工,且管理层中埃塞籍比例不得低于30。”</p>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力资源顾问马上接口,“本地化能降低成本、融入社区,但需要投入大量培训资源。我们初步接触了当地农业职校,毕业生基础理论不错,但极度缺乏实操经验。”</p>

法务专家推了推眼镜,指出一个细微但关键的区别:“注意,他们提供的土地租赁协议范本里,写的是‘可续签’,而不是‘自动续期’。这一词之差,在二十年后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谈判,存在不确定性。”</p>

会议从傍晚持续到深夜。酒店服务员送来的咖啡壶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李振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时而凝神倾听,时而犀利发问,时而在白板上飞速记录、勾连。</p>

“所以,综合来看,”临近午夜,李振邦开始梳理脉络,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异常清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题:土壤最优的奥罗米亚,物流短板明显;靠近铁路的绍阿地区,土地需要更多投入改良;政策优惠力度大,但本地化培训和法律细节需要精雕细琢。”</p>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疲惫但依然专注的同事们:“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基于我们核心目标的最优权衡。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第一期试点必须成功,必须建立起可靠的、稳定的供应链。因此,”他用红笔在“物流确定性”上画了一个圈,“初期项目的稳定性压倒一切。我个人的倾向性意见是:首选绍阿地区。我们用更强的农业技术去弥补土地的些许不足,用更可靠、更低成本的物流来确保整体项目的成功运营。这更稳妥。”</p>

他没有独断专行,而是看向方稷和赵老:“方教授,赵老,从技术层面看,改良绍阿的土地,难度有多大?周期需要多长?”</p>

方稷与赵老低声交换意见后,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难度不大,主要是增施有机肥和绿肥,调整ph值,我们有成熟方案。周期大概需要两个种植季,也就是一年左右,可以显着改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