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九重时光(1 / 2)

麦田里,露珠还在叶片上闪烁。方稷已经等在那里,身边堆放着各种调查工具。</p>

"今天开始,我们要建立这块麦田的生态基线。"方稷分配任务,"雨薇,你带昆虫组每隔5米设一个调查点,用吸虫器采集样本。明远,植物组每点取3株油菜和3株小麦的样本。婷婷,土壤组按0-10、10-20分层取样。"</p>

陈雨薇很快发现了问题:"教授,吸虫器会把瓢虫和蚜虫都吸进来,后期分拣太耗时了。"</p>

方稷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你有什么想法?"</p>

"可不可以改用目测计数法?"陈雨薇提议,"虽然准确性稍差,但更快捷,还能观察天敌的捕食行为。"</p>

"数据本身都会有误差!"方稷鼓励道,"科研就是要学会在理想方法和现实条件间找到平衡,可以选择目测法,但是一定要心细一点,做好记录。"</p>

另一边,李明远正在为油菜品种鉴定发愁。李大爷的油菜是当地老品种,没有任何记录。</p>

"别急,"方稷蹲下来,"我们先用形态特征初步分类,再送分子鉴定。记住,田间科研首先要学会观察。"</p>

张婷婷的土壤组则遇到了取样难题麦田有一小块的土壤板结严重,取样器很难插入。</p>

"试试先浇点水软化土壤,"方稷示范着,"但要控制水量,不能改变土壤真实状态。"</p>

第一个月:规律初现</p>

三周后,数据开始显现出一些规律。每周一的组会上,各小组分享着发现。</p>

"蚜虫一般当地老乡都叫它腻虫,春季气温回升,当温度达到 10c以上时,蚜虫开始孵化并逐渐繁殖。在南方地区,通常 3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蚜虫就会出现;而在北方地区,可能会稍晚一些,大约在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陈雨薇给大家介绍昆虫的基础特性,"夏季是蚜虫繁殖的高峰期。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蚜虫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20-30代,雌性蚜虫出生以后只需5天就能生育后代。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属于孤雌繁殖。蚜虫寿命约3个月。"</p>

李明远补充道:"我们发现3号油菜品种的诱集效果最好,它的叶片蜡质层更薄,蚜虫更容易刺吸。且油菜吸引来的瓢虫也最好!"</p>

张婷婷的发现最令人惊喜:"长期生态种植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比例显着高于常规农田,特别是那些能够诱导作物抗性的菌群。"</p>

方稷仔细听着每个汇报,不时提问,方稷其实都还是比较了解,他每天就在这几个组里面和大家一起作业,但是需要的是项目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互通,这对于后续的推进更加重要,看着大家对于数据记录都很用心,但是对于其他组的总做,总是一副聆听不追问的态度方稷只能诱导大家相互提问。</p>

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田间调查,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问题。</p>

研究之余,学生们也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周末,他们会去镇上采购,在农户家吃饭,甚至学会了当地方言。</p>

陈雨薇背着沉重的调查设备,在麦田埂上小心翼翼地行走。阳光刺得她有些睁不开眼,就在她抬手遮阳的瞬间,脚下一滑,整个人失去平衡。为了稳住身子,她下意识地往旁边一抓,却正好撞倒了田埂边摆放的一摞陶瓷罐子。</p>

"噼里啪啦——"清脆的碎裂声在安静的田野里格外刺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