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炫荣和李春旭讨论着下一步的改进方案,时不时在餐巾纸上画个简图。方稷和郑怀山坐在一旁,看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两位老人的眼中都闪着欣慰的泪光。</p>
在这片星空下,"惠民一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
它将会载着这群人的梦想,驶向祖国广袤的田野,为千千万万的农民带去希望。</p>
而今晚的灯火、笑声与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力量。</p>
一个月后,"惠民一号"微型播种机正式投入量产。第一批机器被运往海南各市县试用,反响热烈。</p>
基地大院里停着几辆崭新的货车,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惠民一号"播种机装车。机器外壳在朝阳下泛着淡蓝色的金属光泽,侧面"惠民一号"四个大字格外醒目。</p>
"轻点轻点!"铁柱在一旁指挥着,时不时上前搭把手,"这批要运到五指山去,山路颠簸,固定绳得多缠几道!"</p>
冯知微拿着清单逐一核对:"使用说明书都放进去了吗?备用零件包每个机器配两套"</p>
方稷拄着拐杖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时,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p>
"方稷啊!你们创造了奇迹!"周部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激动得有些发颤,"第一批试用报告我看了,农民反响太热烈了!部里决定在全国推广这个项目!"</p>
方稷望向窗外,正好看见一个工人正往车上挂横幅,上面写着"科技惠民,助力乡村振兴"。他轻声说:"这都是团队的努力"</p>
"还有个好消息!"周部长打断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轴承厂接到了大量订单,许多下岗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老工业基地振兴办专门发来感谢信,说你们这个项目救活了好几个厂子!"</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挂掉电话,方稷慢慢走到院子里,听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轴承厂接到了大量订单,许多下岗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这让方稷心里热乎乎的。</p>
郑炫荣和李春旭正在收拾行装。她们要赶回北京,继续新的研究项目,接她们的吉普车已经发动,后备箱里塞满了图纸和样品。</p>
"方老师,"郑炫荣放下手中的工具箱,紧紧握住方稷的手,"能和您合作是我们的荣幸。"她的眼睛微微发红,"这是我参与过最有意义的项目。"</p>
李春旭把一叠资料交给冯知微:"这是我整理的材料性能报告,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她转身拍了拍铁柱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小伙子龇了龇牙:"小伙子,好好干!农机事业的未来就靠你们年轻人了!"</p>
送别的时刻总是来得太快。吉普车缓缓驶出基地大门,郑炫荣从车窗探出头,用力挥手。铁柱追着车跑了几步,直到车子拐过椰树林再也看不见。</p>
方稷深吸一口气,拄着拐杖转身对团队说:"走,咱们去看看新一批的试验田。"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庞,声音温和却坚定:"惠民号只是开始,咱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本已经卷边的素描本晃了晃,"不光是我,你们在田间有好的想法,都可以写下来画下来!科研就是要集思广益。"</p>
铁柱咧着嘴笑了,黝黑的脸庞在阳光下闪着光:"老师,我昨儿个就琢磨着,要是给播种机加个自动计数功能,老乡们不就能知道一亩地播了多少苗嘛!"他挠挠头,"就是不知道咋实现"</p>
冯知微眼睛一亮,立刻翻开记录本:"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参考纺织厂的纱锭计数器原理。"</p>
郑怀山在后面听得直点头:"年轻人脑子就是活络!"</p>
张地马提着保温壶,笑眯眯地没接话,不过看着铁柱的成长,张地马心里也很是欣慰。</p>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