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返青了!(1 / 2)

天还没亮透,村委会门前就聚满了人。李大娘挎着个盖蓝布条的竹篮,张铁牛扛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马春燕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包,指节都泛了白。</p>

方稷和铁柱收拾好行李出来时,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七叔公的旱烟袋吧嗒吧嗒响着,在晨雾里一明一灭。</p>

"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马支书先开口,声音有点发哽。</p>

他接过李大娘手里的竹篮,掀开蓝布,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个红皮鸡蛋,"按咱皋兰的规矩,出门吃红蛋,平平安安。"</p>

方稷和铁柱各拿了一个红皮鸡蛋。</p>

马春燕突然冲上前,把布包塞进铁柱手里。打开是双千层底布鞋,鞋垫上绣着"鹏程万里"四个字。"俺俺跟妇联学的针线"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淹没在拖拉机的轰鸣里。</p>

方稷挨个握过新农技员的手,到李建军时,小伙子突然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报告方老师!我们保证每月往省农科院寄生长记录!"</p>

拖拉机突突地发动了。马支书非要亲自送到县城,挤在行李中间像个孩子似的缩着腿。</p>

车子开过推广站时,方稷看见门口的黑板已经更新:"今日技术要点-滴灌系统维护"。字迹工整有力,是李建军的笔迹。</p>

转过山梁,村口的老槐树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p>

晨风吹散薄雾,露出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p>

新栽的柠条苗已经抽枝,旱砂地里补种的麦子泛着青。更远的山路上,几个蓝色身影正挨家挨户走访,是张铁牛他们开始第一天的技术推广工作了。</p>

马支书在岔路口跳下车,最后拍了拍两人的肩膀,什么也没说。拖拉机继续向前,后视镜里,那个佝偻的身影一直站在尘土中挥手,直到拐过山弯再也看不见。</p>

"方老师,咱们下一站去哪儿?"铁柱问。</p>

方稷没有立刻回答。他回头望了望已经看不见的村庄,又看了看前方无尽的群山,最后轻轻说了句:"咱们先回淅川,看看各地的工作月报应该已经都发到淅川了,看看有没有需要咱们去处理的地方,咱们去需要我们的地方。"</p>

拖拉机在黄土路上颠簸前行,扬起一片尘烟。</p>

"得先给孙兴华打个电话。"方稷摩挲着笔记本说,"让他把各地的月报都整理好。"</p>

到了县城邮局,方稷让铁柱去买车票,自己钻进电话间。</p>

透过玻璃窗,铁柱看见老师佝偻着背,一手握着听筒,一手在墙上划着什么。</p>

火车在洛阳站转车时,两人在站台买了碗胡辣汤暖身子。卖汤的大爷听说他们是农技员,非要多加一勺胡椒:"俺侄子说,农技员教的法子让他家麦子多收了三成!"</p>

转乘的列车缓缓启动,方稷忽然指着窗外:"看,去年指导的试验田。"</p>

铁柱贴窗望去,金黄的麦浪中,几面小红旗标记着不同的试验区块。</p>

夜深了,车厢里此起彼伏的鼾声中,方稷就着昏黄的阅读灯修改着一份技术指南。</p>

铁柱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肩膀上披着老师的蓝布外套,而方稷仍保持着书写的姿势,受伤的那只脚微微发抖地悬着,怕惊扰了旁人。</p>

"方老师,您睡会儿吧。"铁柱小声劝道。</p>

方稷摇摇头:"快到淅川了。"他合上笔记本,上面新添的内容墨迹未干,"孙兴华说,各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多。"</p>

晨雾中的淅川站台,孙兴华早已等候多时。这个年轻人眼下一片青黑,手里抱着一摞文件:"方老师!周口、驻马店、阜阳的资料我都整理好了,最紧急的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