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的小会议室里,广播喇叭正播放着午间新闻。方稷盯着窗外的杨树,叶片在风中翻飞,像无数不安的手掌。桌上的调令已经放了三天——明天就要启程去海南,可郑怀山回京的消息却石沉大海。</p>
"方工!"陈雪突然推门而入,辫梢上还沾着麦芒,"郑老师不见了!"</p>
方稷手中的搪瓷缸"咣当"摔在桌上,茶水浸湿了调令上的公章。他跟着陈雪跑向试验田,只见记录本孤零零躺在田埂上,钢笔都没来得及扣帽。</p>
"上午省里来了电话。"管仓库的老张头追过来,"郑老师听完脸就白了,骑上自行车就走。"</p>
方稷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冲进育种实验室,从标本柜底层摸出个信封——这是父亲上周悄悄塞给他的,嘱咐"紧急时拆"。</p>
信封里只有张便条:"老郑滞留在石家庄,速联系刘干事。军线转2381。"</p>
电话接通时,背景音嘈杂得像在火车站。一个年轻声音快速说道:"郑教授被扣在招待所208,材料有问题。方政委说,让冬星别急。"</p>
方稷的手指在电话线上缠出白印。材料有问题?那些野生麦种和数据明明已经</p>
"方工!"李教授突然闯进来,假牙激动得直打颤,"刚接到通知,咱们的海南行程推迟了!"</p>
"谁的通知?"</p>
"所里刚接的电话,只说上级指示。"李教授凑近低语,"接线员小赵说,听见电话那头提了'赵书记'三个字。"</p>
方稷猛地站起身,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刮出刺耳声响。他想起赵省长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想起铁皮糖盒里融化的奶糖。这一切绝不是巧合。</p>
"我得去趟石家庄。"</p>
"你疯了?"李教授一把拽住他,"明天还有部里的检查!"</p>
"就说我疟疾发作。"方稷已经脱下白大褂,"陈雪知道怎么应付检查。"</p>
傍晚的火车站挤满了挑着扁担的农民。方稷攥着站台票挤上绿皮车,车厢里弥漫着汗臭和旱烟味。他缩在洗手池旁的位置上,摸出郑国栋留下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石家庄三家招待所的地址,每个后面都画了个问号。</p>
"查票了!"乘务员的吆喝声由远及近。</p>
方稷摸向口袋,却摸到个陌生的纸团。展开是张字条:"明早六点,建设大街副食店等。刘"——字迹潦草得像是在颠簸中写的。他心头一颤,这分明是有人趁乱塞进他口袋的!</p>
列车在夜色中隆隆前行。方稷靠着车厢壁假寐,脑海中浮现出郑怀山佝偻的背影。老人此刻是否也望着同样的黑夜?那些珍贵的种子是否安然无恙?</p>
石家庄站台的钟敲响五下时,晨雾还未散尽。方稷沿着建设大街寻找那家副食店,突然被个穿蓝布衫的大婶拽进小巷。</p>
"方同志?"大婶从菜篮底下摸出个信封,"刘干事让给的。"</p>
信封里是把黄铜钥匙和地址:"红旗招待所储物间12号。今晚八点。"</p>
红旗招待所是栋苏式老楼,门厅挂着"农业学大寨"的褪色横幅。方稷佯装找人混了进去,储物间在锅炉房旁,锁孔都生了锈。</p>
钥匙转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的人。"谁?"一个沙哑的声音警惕地问。</p>
"冬星。"方稷贴着门缝回答。</p>
门开了一条缝,伸出的手瘦得能看见骨节。方稷被拽进去,黑暗中闻到浓重的药味。火柴"嗤"地亮起,照亮郑国栋憔悴的脸——他眼下的青黑像是几天没睡了。</p>
"我爸被带走了。"郑国栋的声音像砂纸摩擦,"昨天半夜。"</p>
火柴熄灭了,黑暗中只有两人急促的呼吸声。方稷摸索着找到对方颤抖的手:"怎么回事?不是说"</p>
"材料被人调包了。"郑国栋咬牙切齿,"我们采集的野生种变成了普通麦种,数据表上的关键页码也不见了。"</p>
方稷的后背渗出冷汗。这分明是有人要毁掉郑怀山!"赵省长知道吗?"</p>
"就是老赵派人通知我的。"郑国栋划亮第二根火柴,方稷这才看见角落里堆着几个麻袋,"真的种子和资料在这里,是招待所服务员小杨冒险藏起来的。"</p>
麻袋里除了种子,还有件破旧的棉袄——郑怀山平时穿的那件。方稷摸到内衬口袋里有东西,掏出来是个卷烟纸卷成的小筒,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数据。</p>
"第七染色体标记!"郑国栋抢过来对着光,"我爸补全的关键性状!"</p>
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两人同时屏住呼吸,直到脚步声远去。郑国栋压低声音:"今晚有趟押送车,我爸可能在里面。"</p>
"押去哪?"</p>
"不清楚。但小杨听见他们提过'六分场'。"</p>
方稷胃部一阵绞痛——那不正是他们采集种子的额尔古纳劳改农场吗?这分明是要让郑怀山回到那里出些意外再也回不来!</p>
"得截住那列车。"方稷摸出父亲给的纸条,"我联系军线。"</p>
"来不及了。"郑国栋从麻袋底翻出套蓝布工装,"我混上车,你带着资料回京。"</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不行!太危险!"</p>
"你看这个。"郑国栋展开张皱巴巴的纸,是郑怀山仓促写下的便条:"国栋:若见不到我,所有材料交方稷。记住,种子比人重要。"</p>
方稷的视线模糊了。前世在农大档案室,他见过郑怀山类似的字条——那是写在检查纸背面的遗言,直到九十年代才被人发现。</p>
傍晚时分,他们躲在货运站旁的煤堆后观察。一列闷罐车停在三道线上,持枪民兵在周围巡逻。郑国栋已经换上了工装,脸上抹着煤灰。</p>
"那个戴蓝帽子的。"他指给方稷看,"就是扣我爸的保卫科长。"</p>
方稷突然按住他肩膀:"看月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