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刺杀赵佶(1 / 2)

战事终于告一段落,王小飞、吴用等人也回到济州府,继续进行大后方的建设。</p>

后方建设好了,才能为前线提供更多的装备和粮草,将士们打灰的时候,也会更加卖力。</p>

而梁山剩余的资金储备,除了日常开支以外,大部分拨给了军械所和海军部门。</p>

拨给军械所的目的,是让武开他们继续加班加点,生产更多的火药,制造更多的霹雳弹。</p>

经过恩州的实战,以及洛阳的拆墙作业,两相印证下来,火药和火器,真是妙用无穷。</p>

无论是用来炸城,还是用来炸人,效果都杠杠的。</p>

目前梁山掌握的技术,还不足以造出火炮。</p>

虽然能做一点火铳,但性能不佳,不是很合用。</p>

关于火炮的设想,王小飞已经同凌振进行过商议。</p>

凌振表示想法很好,但难度极大,需要漫长的技术积累,方能予以实现。</p>

其中最难的技术瓶颈,是冶铁术的限制。</p>

宋代冶炼的钢铁杂质太多,其强度根本无法满足火炮的需求。</p>

王小飞深知造炮的难度,只能叫凌振继续研究。</p>

目前能够用于战场的火器,还是武开的霹雳弹。</p>

对于这种前线急需的物资,该拨的钱,那自然是少不了的。</p>

而给海军部的钱,主要用于从江南采买粮食。</p>

前线的仗虽然打完了,但二十几万大军还没有撤下来,打灰的打灰,守城的守城。</p>

将士们日常所需的物资供应,是极大的消耗。</p>

所以李俊等人前段时间建立的南方买粮渠道,并未停止交易,至今仍在运作之中。</p>

南方军阀方腊所控制的苏湖地带,乃是天然的产粮地,地理位置相当优越。</p>

再加上南方这两年并无大的战事,江南百姓安居乐业,手中有不少的存粮。</p>

反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倒倒手,卖给别人,赚两个零花钱,给婆娘娃儿花一花。</p>

而朱武的荆湖军团,也将手头的粮食,用各种手段运往梁山本部,减轻前线的负担。</p>

目前来看,靠着各处的支援,还是能让几十万人继续坚持的。</p>

等夏收结束,新粮下来之后,整体的负担,就没那么重了。</p>

……</p>

在今年的春耕活动中,梁山也取得了几分进展。</p>

两位农学大家薛稷和邓载,开始推广一种新兴作物。</p>

这种作物被宋朝人称为蜀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高粱米。</p>

高粱最早由魏晋传入我国,由于口感不佳,并不为人重视,种植面积一直不高。</p>

但这种植物耐热抗旱,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甚至在一些盐碱地带,也能生存下去。</p>

因为它顽强的特性,受到了薛稷、邓载等农业专家的重视。</p>

经过初期调研,农学家们发现,在山东贫瘠土地上生长的高粱,其产量仅比小麦低三成左右。</p>

而高粱米虽然难吃,那也是粮食的一种,在荒凉的年份,实在没得吃了,也是救命的口粮。</p>

在比较富余的年份,人们普遍把高粱用来酿酒酿醋,其秸秆也能用来当做燃料使用。</p>

梁山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粮食方面的需求也日渐攀升。</p>

如果遇到战事,筹措粮草就成了大问题。</p>

因此薛稷和邓载提出试种高粱的建议之后,很快就被梁山高层采纳,并且先在一些荒地和山地展开种植,试试效果。</p>

而条件较好的土地,还是由百姓自己发挥,官府在这方面就不要过多插手了。</p>

如果高粱的确长势喜人,都不用官府倡导,百姓自然会效仿种植。</p>

经王小飞提醒,薛稷他们派出工作组,赶赴山西,指导当地军民种植高粱。</p>

鲁智深和武松已在山西已经扎下根来,而当地除了几块平原之外,以山地居多。</p>

与其让这些山地荒着,倒不如种上高粱试试看。</p>

如果能够成功,那也是一大进项。</p>

梁山现在有大工程正在上马,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p>

凡是能增加粮食产量的举措,梁山都乐于尝试一番。</p>

……</p>

转眼之间,天气就变得温暖了起来。</p>

沧州与深州之间的聚义城工地,眼看就要完工了。</p>

陶宗旺已经开始筹备高墙的修筑工作,只等大批人力到位,即可迅速开工。</p>

梁山的春耕活动,也终于告一段落。</p>

呼吁百姓用劳动换取土地的诏令,适时下发,此举吸引了不少目光。</p>

在梁山的大力宣传之下,最终有四十多万百姓,加入到民夫大队之中。</p>

之前拨给山西鲁智深、荆湖朱武的用人指标,也得到了贯彻落实,最终组织了十五万左右的异地民工,加入到河北筑城前线。</p>

再加上一直在前线辛苦打灰的二十多万梁山士卒,目前能够投入到长城工地上的总人力,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之众。</p>

幸亏中原地带人口稠密,不然也支撑不起如此巨量的用人指标。</p>

当然,这也与梁山远超宋廷的动员能力,以及山东百姓的信任,脱不了干系。</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