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图景中,太阳不再是蒙昧时代那般“能量无序涌动”的模样:无数淡金色的焓能絮团在恒星周边的能量场里移动,有的贴着日冕层捕捉辐射,有的绕着小行星带记录能量波动,连周身的能量波纹都透着肉眼可见的“探索感”,再也不见早期文明的混乱与茫然。</p>
林轩的意识流轻轻悬在图景上方,指尖传来的量子共振频率格外稳定,他忍不住轻声呢喃:“这哪是简单的‘活动’?分明是在系统性地摸太阳系的‘能量家底’啊。”</p>
“能量存得不够,跨星球走又危险,换谁碰到这俩事儿都得犯难。”他看着焓能絮团用能量光点画的“太阳周边能量分布图”,那些光点连不同区域的能量数据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太阳峰值和谷值那半边的能量差别”都没落下,“可它们没硬着头皮往前冲,反倒静下心来画了这张能量地图,把哪儿有能量、哪儿有危险都摸得明明白白;还弄出了量子通讯,让族群能远程互相配合,省得单个个体去探索白白送命。”</p>
想到这儿,林轩突然想起他的舰队早年间刚离开木卫二那会儿的难处。</p>
那时候的星图,全是靠地球文明时期的科技基础画出来的。那会儿技术不行,这些星图精度特别低,也就够短距离星际航行用用,别说深入没去过的星域了,就连小行星带都不敢随便穿。</p>
每次规划新航线、标宇宙里的资源点,都得靠侦察舰一点点实地测绘,又费时间又费劲儿。</p>
“这不就是把‘走不出去’的坎儿,变成‘先把家门口守好、摸透’的机会嘛!咱当年靠的也是这‘先稳住再慢慢往前挪’的法子,日焓这想法也太实在了!”他的意识流轻轻扫过图景里的“能量地图”,好像能透过那些光点,看见两个文明在不同时候,都靠着“把自家底儿摸明白”稳稳往前走的样子。</p>
跟着意识流往下走,画面突然变了。</p>
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几十团焓能絮团围成一圈,外面裹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罩,正拦着一颗直径5公里的彗星碎片不让它撞过来。</p>
碎片砸在能量罩上,碎成了银灰色的小颗粒,可能量罩就轻轻抖了抖,一点儿要破的样子都没有。</p>
林轩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场景让他立马想起华夏舰队以前用战舰护盾挡陨石雨的事儿,“这能量文明能量罩的结实劲儿,居然能扛住彗星碎片?”</p>
对应的记载随即浮现:“地球历100年 - 258年,日焓以‘量子操控’与‘能量护盾’为核心,构建起太阳系内的二级文明体系,完成太阳系量子通讯网络建设,成功抵御直径5公里的小型彗星撞击,正式迈入二级文明。”</p>
林轩的意识流凑近图景中的能量护盾,能清晰感知到护盾内部的量子波动。</p>
每一缕能量丝都在精准调整频率,像无数小手共同托住冲击,没有一丝紊乱。</p>
“从画地图求稳当,到建护盾扛风险,这中间指定没少走冤枉路。”他忍不住琢磨,“就说那量子操控吧,咋精准调能量?调多了白浪费,调少了又挡不住;还有那能量护盾,强度咋卡得正好能扛住彗星?真要是护盾碎了,里头的族群全得受牵连。”</p>
可瞧见图景里焓能絮团有条理地调着护盾参数的样子,他又很快想通了,“但人家不光把这些事儿搞定了,还把通讯网铺得满太阳系都是。彗星刚冒头,远在火星轨道的焓能絮团就收到信儿,提前调位置来帮忙,这哪儿是‘单点防御’啊?分明是把整个太阳系改成‘体系化保命’的堡垒了!”</p>
这话刚说完,林轩忽然想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强力解绑雾”装置。</p>
每次模拟力场都只能操控单一力,稍微复杂一点就乱作一团,可不就是“单点技术突破难”的问题?</p>
“日焓这股‘啃硬骨头’的韧劲,太值得学了!它们能把量子操控、能量护盾、通讯网络整合到一块儿成个体系,我研究那台装置的时候,说不定也该从‘单独模拟一种力’改成‘让四种力一起配合’试试?”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轻轻晃了晃,银蓝色的光带泛起细碎的涟漪,跟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想法高兴似的。</p>
地球历2911年5月,林轩开展第一次“残雾微剂量”实验:以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向小型花岗岩样本释放微量残雾。</p>
实验结果显示,30阈值确实能精准屏蔽弱核力,样本内部结构未出现明显损毁,初步验证阈值可行。</p>
但观测发现,宏观花岗岩样本边缘出现03不可控解离,且反复测试后该现象仍存在。</p>
林轩分析数据后认为:“实验室环境并非绝对稳定,可能是温度、微量电磁辐射等‘环境噪声’干扰了残雾作用效果,得把这个变量纳入后续实验设计。”</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