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总第114章)地脉铸剑与方舟计划(2 / 2)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收音机的天线接收不同频率的电波信号,环形阵列把捕捉到的能量波动转化为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共振能量波,实现了从一种能量形式到另一种更具攻击性和作用性的能量形式的转变。</p>

然而,一旦某个环形磁场发生器失效,失控的粒子流将如脱缰野马,引发链式共振,导致整个阵列变成吞噬一切的能量漩涡,方圆百公里内的物质都会被撕成基本粒子。为此,系统内置了三重冗余磁场模块和毫秒级自动切断装置。</p>

第三个黑科技是反物质熔炉技术。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它们会瞬间湮灭,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c2,理论上质量会完全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p>

反物质熔炉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好比一个能量的超级制造工厂,通过控制正反物质的相遇湮灭,产生巨大的能量,为整个“物质湮灭共振炮”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p>

最底层直径500公里的环形反物质熔炉,作为武器的能量心脏,将为整个武器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p>

而整个物质湮灭共振炮,中层将布置128个巨型环形阵列,它们组成一个跨维度能量共鸣网络,能够将能量进行高效的传输和放大。</p>

最上层则是覆盖行星表面的微观结构重塑装置,上百万台特制钻头将在地表刻蚀出万亿条拓扑纹路,这些纹路如同神经脉络,将地底晶体矿脉的能量有序地导向核心。</p>

熔炉内壁覆盖着夸克级陶瓷,能承受万亿度高温,但如果磁约束场强度下降01特斯拉,反物质泄漏将与周围空气发生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暴能穿透行星地壳。</p>

为防止灾难,熔炉采用了“洋葱式”防护结构:最内层是反物质储存舱,中间是液氮冷却的超导磁笼,最外层是能偏转高能射线的引力偏转场,同时每秒钟进行10万次安全自检,确保能量输出始终处于可控范围。</p>

在建成后,当武器启动时,共振能量波与湮灭能量融合成“物质湮灭共振光束”,理论射程为30万公里,能够瞬间汽化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一次齐射可以瘫痪半径5000公里内的所有战舰。</p>

然而,发射后需要进行五个标准地球时的充能,才能再次发动攻击,这使得整个计划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都成倍增加。</p>

203 地脉铸剑工程的重重危机</p>

全息星图上,厄兰蒂斯舰队的红色轨迹宛如苏醒的毒蛇,正以令人窒息的速度逼近,预计13年左右抵达伽马星域。而工程投影里刺眼的数字——当前进度0,按常规需41年才能竣工,如重锤般敲击着林轩的神经。</p>

此刻,行星地下深处,上百万台机器人有序进场,它们将用钢铁身躯,搭建起文明最后的希望。</p>

随着工程的推进,在行星地幔深处,暗红色熔岩河蜿蜒流淌,数以万计的棱形采矿机器人如同机械蜂群,沿着蛛网般的能量矿脉高速穿梭。</p>

它们顶端的激光钻头喷射着幽蓝光束,精准切割富含暗物质的晶簇,每当钻头触及矿脉核心,周围空间便泛起涟漪状能量波动,如同沸腾的液态星光。</p>

巨型能量萃取塔矗立在熔岩海中央,十二道环形磁轨迸溅着紫色电弧,将提炼出的高能粒子压缩成发光流体,顺着蛛网般的透明管道输送至铸造工坊,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液态能量正被浇铸成足以斩断星辰的巨剑。</p>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工程自破土动工便荆棘载途。</p>

rob1号不断发来红色警报:反物质熔炉连续17次测试宣告失败,3号矿区因矿脉突发位移,仅仅一天内就折损两千台作业机器人,能量共鸣阵列的量子稳定性更是濒临崩溃边缘……</p>

就在绝望的阴云笼罩整个工程指挥中心时,林轩死死盯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瞳孔里映出密密麻麻的失败参数。</p>

他突然抓起计算笔,在全息投影上疯狂推演,将反物质熔炉的磁场约束角度微调003度,又调用备用能源将冷却系统功率提升至极限。</p>

同时,他果断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剩余机器人组成三角阵列,以动态结构应对矿脉位移。</p>

针对能量共鸣阵列,林轩将闲置的量子缓存模块临时改造成稳频器,如同给濒死的心脏装上临时起搏器。</p>

刺耳的警报声渐渐变得稀疏,但林轩知道,这不过是暂时压制住危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p>

204 钢铁方舟计划的开启</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