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后(四)(302)(2 / 2)

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声音刻板:“从财务角度看,他报告最后附的那份关于人力隐性损耗的分析……虽然角度刁钻,但数据推算过程……逻辑上竟然挑不出大毛病。如果我们不正面回应他指出的问题,只是处理他个人,在舆论和潜在的法律风险上(比如过劳问题),会不会更被动?”</p>

会议室里争论不休。李明副总一直阴沉着脸,手指烦躁地敲着桌面。赵志强主张“压”,杨雪担心“爆”,财务考虑“成本”。陈默和他那份报告,像一根卡在喉咙里的刺,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p>

最终,李明做出了一个极其矛盾、却又折射出权力权衡的决定。</p>

几天后,陈默收到两封邮件。</p>

第一封来自人事部杨雪,措辞官方:</p>

“鉴于陈默在重点项目协调人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风险洞察与流程梳理能力,经研究决定,任命陈默兼任公司‘运营流程优化小组’副组长(组长由李副总兼任),牵头梳理并优化公司跨部门项目协作流程。望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所长,为公司提升运营效率贡献力量。” 附件是一份新的、象征性的津贴说明。</p>

第二封邮件,则来自副总李明本人,内容极其简短:</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喜欢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集请大家收藏: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陈默:运营流程优化小组的工作至关重要,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请于下周内,提交一份详细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流程优化方案初稿。要求:聚焦解决实际问题,避免空泛讨论;方案需具备快速落地性;务必确保积极、建设性的基调。李。”</p>

陈默盯着屏幕,嘴角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苦笑。这结果,既在他意料之中,又带着某种荒诞的讽刺。</p>

“优化小组副组长”——这顶帽子,是堵嘴的蜜糖,也是画地为牢的绳索。李明既不敢无视那份报告揭示的尖锐问题(尤其是其中隐含的法律和声誉风险),又绝不允许他继续扮演那个撕开伤口的“吹哨人”。于是,用一顶“副组长”的帽子,把他纳入体制内,赋予他一个看似重要、实则被严格限定的“建设性”角色。让他去“优化”,但必须“聚焦实际问题”(即技术性修补,而非结构性批判),“快速落地”(不能触动根本),“积极建设”(不准再提“系统性问题”和“透支人力”)。</p>

那份让他下周就交的“可操作方案”要求,更是赤裸裸的试探和规训。李明在问:你陈默,是选择做一个愤怒的批判者,还是做一个听话的改良匠?</p>

陈默关掉邮件,目光落在桌角那张小小的全家福上。照片里,妻子温柔的笑容和女儿无忧无虑的眼神,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穿透了办公室的冰冷和疲惫。</p>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城市的黄昏降临,高楼大厦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巨大而冰冷的钢铁丛林轮廓。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汇成一条缓慢移动的光河。在这片由效率、规则和庞大资本构筑的丛林里,个体的呐喊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p>

他转过身,回到电脑前。新建文档,光标在空白处闪烁。</p>

他没有写下愤怒的控诉,也没有写下妥协的谄媚。他敲下了标题:《关于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及资源动态评估机制的初步构想》。</p>

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他删掉了“初步构想”四个字,重新敲入:</p>

《草案 v0.1》</p>

文档的第一行,他引用了自己那份复盘报告中的核心结论,用加粗字体:</p>

核心问题:需求模糊启动、风险评估缺失、资源承诺失真、时间压缩失控、人力透支不可持续。</p>

在这行字下面,他平静地开始书写:</p>

“优化目标:建立可量化、可追踪、权责对等的项目启动与过程管控机制,具体建议如下:1. 强制性需求量化模板及多轮闭环评审流程;2. 独立风险评估环节及一票否决权触发机制;3. 基于历史数据的资源承诺模型及偏差预警系统;4. 引入‘健康工时’监测及强制调休规则…”</p>

每一个条款都力求具体、可操作,指向那些曾被血淋淋揭示的病灶。他不再期待一场革命,但他要将那些冰冷的“教训”,一寸一寸地、用看似“建设性”的砖石,砌入公司这架庞大机器的运转规则之中。他知道这草案会被砍削、被稀释,甚至可能胎死腹中。</p>

但他更知道,有些话,一旦被清晰地说出并被记录在案,就再也无法被彻底抹去。就像两个多月前那个清晨,那场“五分钟后”的爆发,撕裂了沉默的幕布。而此刻,他坐在新的绳索捆绑的位置上,在权力限定的框架内,用规则的语言,继续着那场沉默的角力。</p>

他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而执着。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冰冷,但他文档里那些试图框定边界、厘清责任的文字,像黑暗中悄然划下的、一道道微弱却不肯熄灭的刻痕。打印机低沉的嗡鸣声响起,一页页承载着妥协与坚持、束缚与抗争的草案,被缓缓地吞吐出来。</p>

喜欢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集请大家收藏: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