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第三卷:假如崇祯能召唤最强老祖宗(1 / 2)

“花开又花谢花满天,是你忽隐又忽现。”</p>

“朝朝又暮暮朝不见,却难勾勒你的脸。”</p>

“多情叹浮生又红颜,来来去去多少年,半生的遗憾谁来写,唯有过客留人间……”</p>

这首《此去半生》,又叫大明不妙曲、大明送葬曲、朱棣快乐曲。</p>

悲伤的旋律搭配上戏腔的演绎,似乎勾勒出了大明的一生。</p>

由于某只‘虾仁’经常拿该曲当背景音乐来制作大明历史相关的视频,导致旋律一起,众多网友自动脑补出老朱挥动屠刀砍人的画面。</p>

后世之所以很多人惋惜大明,与大明的历史息息相关。</p>

大明王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p>

那个碗,代表着驱逐鞑虏,恢复汉家。</p>

那根绳,则代表着大明最后的气节。</p>

相较于前者,后者煤山上吊,更加悲壮。</p>

自古以来,以身殉国都是一等一的死法。</p>

崇祯以身殉国,将他在位时期的各种迷幻操作一笔勾销。</p>

农民起义军攻进紫禁城时,如果崇祯选择逃跑,那他将会成为历史上最烂的皇帝之一。</p>

明朝的口碑,将会彻底崩坏。</p>

但他选择以身殉国,却将大明王朝抬到历史一个全新的高度。</p>

陪着崇祯一起死的王承恩,更是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太监的恶名。</p>

南宋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投海殉国,小皇帝说:“朕虽小,却不愿苟活。”</p>

君臣这一跳,跳出了大宋最后的气节,将两宋原本弯掉的脊梁生生掰直。</p>

崇祯殉国,既是大明最后的气节,也是汉人王朝最后的体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