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藩王可没有朱标、朱棣、朱柏等人的大局观,是真怕朱元璋推行改革制度,取消藩王的世袭罔替,纷纷跳出来反对。</p>
谁知,反对的话刚说出口,就有一帮大臣跳出来给朱标帮腔。</p>
这群大臣早就看出藩王制度危害性极大,只因朱元璋手段过于残暴,动不动诛九族、剥皮实草的,把他们给吓到了,才不敢针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p>
如今好不容易开了口子,正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p>
此番劝说,战斗力最强的,依旧是文官。</p>
大明的文官并非个个都是自私自利之辈,也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清流。</p>
藩王权势太大,迫害百姓。</p>
就算碍于朱元璋,没办法将他们问罪,也得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力,避免更多百姓遭殃。</p>
藩王们的反对之声,很快被朱标、朱棣与文官的联合之声淹没。</p>
戎马半生、一生要强的朱元璋,面对着一轮又一轮的劝谏浪潮,仿佛被抽干了全身的气力。</p>
朱元璋颓然长叹:“罢了,要改就改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咱也只能做到这里了。”</p>
永乐朝。</p>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能传五代,也足够了。”</p>
朱棣与朱元璋不一样。</p>
作为造反成功的藩王,之前又看到朱绫的点拨,深知藩王制度的危害有多深。</p>
如今看到解决方案,自然想将世袭罔替改成降等袭爵。</p>
王爵一代代递降,五代之后就没了,朝廷也不用承受那么沉重的财政负担。</p>
“父皇,藩王制度是太祖皇帝立下的,祖制不可改啊!”</p>
汉王朱高煦眼巴巴地看着老父亲朱棣。</p>
当年朱棣起兵造反时,勇武无双的朱高煦为他出了大力。</p>
尤其是在与盛庸交手时,这位常败将军时来运转,发挥出超强战力,一度将朱棣打得找不着北。</p>
就在朱棣陷入绝境之时,朱高煦带着一队人马赶来支援。</p>
朱棣喜出望外,为了刺激朱高煦的斗争,他就对儿子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p>
意思是你大哥身体不好,我非常看好你,要立你当继承人。</p>
听到这句话,朱高煦瞬间打鸡血,大破盛庸,带着朱棣杀出重围。</p>
然而,朱棣当时说这话,只是一句戏言,朱高煦却当了真。</p>
朱棣继位之后,下旨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作为嫡次子,却只封了一个汉王。</p>
因为此事,朱高煦耿耿于怀,怨朱棣说话不算话,恨朱高炽这个死胖子抢走了他的皇位,屡屡闹出事端。</p>
朱棣自觉理亏,一再包容。</p>
朱高炽也十分疼爱朱高煦这个弟弟,对他的一再挑衅,也是一笑了之,并不计较。</p>
直到朱瞻基登基,他可不管这一套,见叔叔敢舞到他脸上,直接把他弄进铜缸里做成瓦罐焖鸡。</p>
朱棣知道改革藩王,既是往兄弟身上割肉,也是对不能继承大统的儿子们身上放血。</p>
但为了大明的未来,改革势在必行。</p>
不过,朱棣念着当年的亏欠,沉声道:“老二,你作战勇猛,朕能够登基,也有你一份功劳,这样吧,朕额外恩赐你世袭三代不降等,汉王的爵位,在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都承袭王爵,之后再一步步递降。”</p>
世袭三代不降等,哪里比得上太子之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