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你拜的不是像,是心里那口气(1 / 2)

那是一种超越声音的共鸣,源自地脉深处,通过少年种下的树苗,瞬间传遍了天下九州。</p>

京城,香火最盛的关帝庙内,一位王公贵胄正拈香祈福。</p>

香刚插入炉中,他眼前的关公金身圣像,那张不怒自威的枣红面庞上,一道朱漆彩绘竟如泪痕般缓缓滑落,露出了底下暗沉的泥胎。</p>

紧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仿佛一位征战沙场的将军正在卸去一身荣光甲胄。</p>

不止于此,那身象征着帝王敕封的华美绿袍,色彩迅速黯淡,金线绣成的龙纹变得斑驳,如同被千百年风雨侵蚀,最终化为一片混沌的土黄。</p>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一座乡野小庙里,几个顽童正围着一尊青铜关公像嬉闹。</p>

突然,一个孩子指着铜像惊叫起来,只见那尊本该光可鉴人的铜像,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出斑斑铜绿,从手指、衣褶开始,迅速蔓延全身,最后连那双丹凤眼也失去了神采,变成一团模糊的锈蚀。</p>

从北境的风雪边关,到南疆的潮湿密林,凡有庙宇处,皆有此异变。</p>

泥塑的金身如同被岁月瞬间抽干了魂魄,彩绘剥落殆尽;铜铸的神像锈迹斑斑,仿佛刚从古墓中掘出;石雕的圣像棱角磨平,面目模糊。</p>

短短七日之内,遍布全国的数万尊关公像,无论原本是何等威严华贵,尽数褪去了所有后人附加的色彩与荣光,化为了一具具最原始的素胚。</p>

它们的姿态依旧,手持青龙偃月刀,或坐或立,威风凛凛,但那张脸,却再也无法让人看清。</p>

天下哗然,百姓惊惧。</p>

有虔诚信徒以为是神明降罪,日夜跪拜,却只对着一具无面素胎。</p>

各地道士、僧侣、官员急忙请来最好的画师,欲为神像重绘金身。</p>

然而怪事发生了,一位享誉京城的丹青国手,提着饱蘸朱砂的笔,笔尖刚一触及神像面庞,那上好的狼毫笔杆竟“啪”的一声应声而断。</p>

换笔再试,亦是如此。</p>

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拒绝任何人再为这张脸添上一丝一毫的色彩。</p>

重绘不成,便重铸。</p>

朝廷下令,由工部督造,取上等精铜,欲重铸一尊巨型铜像以安民心。</p>

可当滚烫的铜水被灌入模具的瞬间,本该缓缓冷却的铜液竟在几息之内彻底凝固,铸出的铜块内部满是气泡与裂痕,根本无法成型。</p>

恐慌蔓延之际,有人在那些褪色的庙宇房梁之上,发现了一行不知何时出现的字,似烟气凝聚而成,风吹不散:“形可毁,义不灭。”</p>

无顶庙宇内,关兴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p>

他知道,这不是天罚,更非神迹消散。</p>

而是这片大地的人心,在沉寂千年之后,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不再需要一尊被描摹、被定义、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像”,来提醒自己何为忠,何为义。</p>

与此同时,在那地脉的最深处,即将彻底归于虚无的老长老,他最后的残念逸散成一道微光,低语响彻地底:“天道惧者,非火非声,乃人自醒。”</p>

这道微光并未消散,而是逆流而上,跨越千里,注入了洛阳城外的碑谷。</p>

那里,历代碑林矗立,其中一块千年石碑上,赫然刻着一行由前朝史官伪造的史实:“关羽降吴”。</p>

这是千年来,无数当权者用以教化万民,宣扬“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铁证。</p>

微光融入石碑的刹那,奇迹发生了。</p>

那深入石肤的墨色字迹,竟如活物般蠕动、逆转、重构。</p>

墨痕仿佛渗透出殷红的血色,在无数守碑人的惊骇注视下,一夜之间,旧字消失,新字浮现。</p>

那字迹苍劲有力,笔锋间带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决绝:</p>

“羽不降,断首犹向蜀。”</p>

一位守着碑林一辈子的老卒,颤抖着走到碑前。</p>

他没有看庙里那尊已经模糊的关公像,而是对着这行新生的、仿佛用鲜血写就的文字,点燃三炷香,深深地鞠了三个躬。</p>

他浑浊的老泪淌下,喃喃自语:“迟了千年……今日,终得正名。”</p>

神像异变,伪史更正,朝野震动。</p>

当朝天子与国师认定这是动摇国本的凶兆,更是挑战皇权的开始。</p>

他们立刻抓住机会,推行所谓的“新关神像”。</p>

由宫廷画手精心设计,这批新像不再是手持大刀的威武将军,而是一个面容慈和、身穿文官袍、双膝跪地、双手恭敬地捧着一方玉玺的形象。</p>

其意不言自明——塑造一个“忠君不逆”,绝对服从皇权的新神只,以此覆盖掉那个深入人心的“义绝”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