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路线之争(1 / 2)

关于正面战场强还是敌后战场厉害的争论一直存在,许明远的回答充满了革命者的智慧,成年人的选择就是两者都不可缺。</p>

“秦老先人,八路军从来不否定正面战场的重要性,反对的只是片面抗战。</p>

实践已经证明,片面抗战无法阻挡鬼子的进攻,从申城到金陵再到徐州、江城,正面战场损兵百万、失地千里,上亿民众沦陷在鬼子的铁蹄下。</p>

如果这大半的国土、数以亿计的民众不觉醒、不反抗,他们就会成为鬼子的助力;</p>

一旦被鬼子完全消化沦陷区,鬼子就能轻易武装起数百万的伪军,就像清军入关一样,南明小朝廷最终撑了几年?”</p>

秦怀信是读过史书的,许明远的灵魂拷问让他无言以对,也吓出了他一身冷汗;</p>

他终于开始正视许明远提出的问题,思索破局之策。</p>

“许长官,恕老夫愚钝,愿闻高见。”</p>

许明远振奋了一下精神后继续说道:</p>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打赢这样国战的关键!</p>

自开战以来,我八路军数万将士挺进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p>

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日伪,还搅得敌后不得安宁,日军就不能轻易的从敌后掠夺大量物资用于正面作战,有力的支援了正面作战。”</p>

“河东乃天下之脊,正面战场仅仅三个月就丢掉三晋大地;</p>

如果我们不发动群众反抗,不与鬼子在敌后争夺,这大好河山、无尽的矿产资源就会被鬼子所用,正面战场拿什么来抵抗?”</p>

秦怀信点了点头道:</p>

“依许长官的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就像阴阳之道,相辅相成,更像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p>

看来八路军也是有大智慧的人在领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夫为之前的浅薄向许长官致歉。”</p>

“秦老先生言重了,道理不讲不明,我八路军一直高举全面抗战的大旗;</p>

举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与鬼子抗战到底,永不屈服!”</p>

秦怀信大赞道:</p>

“好一个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今日我秦家也应该出一些力;</p>

恕老朽愚钝,之前对八路军多有误解,如今看来,八路军也是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装。</p>

正好秦家有一些空置的房子,平时都是用来堆放一些草料、杂物,但也好过房前屋下,还请许长官和将士们前往将就一晚。”</p>

许明远本来想推辞,但想想接受未尝不是增进信任的一种方式,于是就站起来说道:</p>

“那我就代同志们谢过秦老先生了,我们八路军讲究军民一致、官兵平等,还请秦老先生别再称呼许长官,叫许同志或许明远就行。”</p>

秦怀信虽然对八路军的误解有所消除,但阶级属性决定了他并不愿于八路军走得太近,于是说道:</p>

“那我就称呼你为许干事可好?”</p>

职务加姓,既保持了距离,又不失尊重,比许长官又亲近一些,恰到好处。</p>

许明远自然没有意见,反而是谢清瑶插过话说道:</p>

“许同志,别跟他榆木脑袋一般见识,一会我带你去看看那些房子,总要将同志们安顿下去,否则老二知道了会怪罪老婆子的。</p>

对了,顺便你给我讲讲老二在队伍上的事呗。”</p>

相对于依然在端着架子的秦怀信,谢清瑶对许明远和八路军就要亲近的多;</p>

秦怀信知道谢清瑶的心思,把头偏过去就当没看到,嘀咕了一句:</p>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被人几句话就糊弄过去了。”</p>

当天晚上,在秦家管家一再保证下,秦家庄的老乡陆陆续续的返回了村子,许明远等人也被谢清瑶安顿好。</p>

一夜无事,天亮后,当老乡们从睡梦中醒来后,村子里已经到处都是八路军的身影。</p>

他们帮助老乡清理村里多日积攒下的垃圾、杂草,将整个村子收拾得整整齐齐。</p>

见到老乡都是主动打招呼,帮忙挑水打扫院子,给困难群众留下一些干粮、物资;</p>

医疗队更是深入到群众中去,给身体不好的老人小孩免费看病、送药。</p>

张雨绮刚给一位老人打完针,就见医疗队长马大姐匆匆走进来说道:</p>

“张医生,有一位大嫂因为来回奔波动了胎气,马上要早产了;</p>

情况十分紧急,你赶紧去帮忙接生一下。”</p>

张雨绮脸上一红,她一未出阁的姑娘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p>

但她是医生,只是稍作犹豫就开始收拾药箱,老乡有难,八路军必须要顶上去全力相助;</p>

没有经历过的事,那就从这次开始,这半年多她经历的新鲜事太多了,习惯就好。</p>

女人的早产让长顺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秦长顺的奶奶更是对着祖宗灵位求起了满天神佛。</p>

长顺家倾尽所有才娶了一个女人,指望着传宗接代,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很大可能意味着鸡飞蛋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