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助我破关(1 / 2)

崇祯:30年不上朝 汉卫 2451 字 1个月前

“倒不曾记得你竟是个读过书的?”崇祯奇怪。</p>

姜禾赶忙应道:“臣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后来家母染了肺疾,爹爹在采石场砸断了腿,实在凑不出束修,便弃了书从军。”</p>

崇祯追问:“你家是军户?”</p>

姜禾应道:</p>

“我一个远房堂叔是世袭军户,膝下就一个独苗,生怕送去卫所操练时中了瘴气断了香火。</p>

前几年给了我爹五两纹银,央我替他儿子入了京营的军籍”</p>

张煌言闻言一个趔趄:</p>

“不是,这件事是你能说的?是你能在陛下面前说的?若是陛下深究,真按《军律》处置,你可是要边疆充军的。”</p>

崇祯听他这半是斥责半是圆场的话语,就知道张煌言在变相求情。</p>

还深究便要充军,人家已经是军职了,充个屁的军,就算是去边疆充军,大明还有边疆吗?如今狼烟遍地,处处是边疆好不好。</p>

而且,军户世袭制度本就不算合理,军户世世代代向军队输送兵员,常常需要自备武器、马匹和部分粮饷,成为了家族负担。</p>

宣德年间,山东军户王某因 “老弱不能行”,其侄子 “自愿代役”,官府经核查后准其顶替。</p>

算是朝廷首次公开允许替役,并给出了替役方法和程序。</p>

在嘉靖年之后,南方家族常常 “以旁支代嫡系从戎”,并通过族田收入补贴代役者家庭。</p>

随之而来的是军户制度逐渐崩坏,替役逐渐演变为 “买卖兵役”“雇人代役”,那时的朝堂已经无力阻止。</p>

又因军户逃亡严重,大战不断,急缺兵员,官府逐渐允许 “朋充”替役,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家族内部的替役协作。</p>

但姜禾在崇祯面上说出来,还是有些不合规矩的。</p>

崇祯笑了笑:</p>

“无妨,姜禾干的不错,继续干就是,他那个亲戚,待进入四川后给朝廷发文,抓回军中效力。”</p>

姜禾心中喜道:</p>

“甚好甚好。我的罪过没了,还能继续跟着陛下,远房堂兄也没逃儿!双喜临门。”</p>

崇祯问道:“你说自己读过书,刚刚又诵了唐玄宗的诗句,那你知道他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吗?”</p>

姜禾应道:</p>

“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回銮长安路过剑门时写下的。”</p>

崇祯微微颔首:“你还知道其他剑门的诗词吗?”</p>

姜禾见有了表现的机会,忙道:</p>

“还知道李文饶李卫公的《题剑门》,陆放翁的《剑门关》,崔菊坡的《水调歌头?题剑阁》,程公许的《剑门》。</p>

臣最喜欢陆放翁的那句‘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p>

崇祯点点头:“你能不能自己做一首?”</p>

姜禾闻言心中暗喜:“读书真是个好事情,遇到机会,是真的可以拍马屁。”</p>

他略一思索,大声道:</p>

“臣斗胆做一首《水调歌头?克剑门》。</p>

剑阁横空处,天险锁蜀关。千仞断崖如削,苍壁裂云间。忆昔杜陵诗句,更有玄宗遗韵,形胜冠尘寰。今见天子驾,星斗照戎鞍。</p>

旌旗转,金鼓震,锐师前。雷骧营列神兵,兵火破重峦。不借五丁开道,岂仗姜维旧垒,真武自回天。一战收蜀塞,万姓拜尧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