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曜。</p>
自从太子落水之后,东宫和景王两方都被禁足了。</p>
曜成帝又在朝堂上大发脾气。</p>
双方表面上虽然老实了,但背地里还斗得如火如荼。</p>
曜成帝怕这帮人眼红桓阅之独善其身,便找个理由训斥了他一番。</p>
说他对乌勒矿务也没有尽责,知道太子犯错也不进行规劝,犯了袖手旁观之错。</p>
文武百官们都知道是无中生有。</p>
但桓阅之又没有背景靠山,所以没人替他说话。</p>
曜成帝便勒令桓阅之去将功赎罪,让他回去整顿矿务,替太子收拾残局。</p>
这样一来,相当于曜成帝在袒护太子。</p>
景王得到消息,气得嘴都歪了。</p>
直骂桓阅之无能,不敢反抗。还是替太子背了锅。</p>
暗地里也找一些朝臣去参太子,诉说曜成帝判决不公。</p>
这下也没人再怀疑。</p>
曜成帝担心的事情是临州。</p>
此地从年初开始就没下过雨。</p>
虽然当地各个县令的奏疏只是轻描淡写,但都称尚无大碍。</p>
曜成帝派了一些暗探去查,当地土地龟裂,粮苗枯死。</p>
而且粮价已经开始微涨,还有很多富户竟然开始囤粮。</p>
他觉得不太乐观。</p>
如果当地官员隐瞒了真实情况,可能会造成饥荒。</p>
他又派了钦差大臣去巡查。</p>
如今大曜的边塞各国在蠢蠢欲动。</p>
如果闹了饥荒,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粮可以支撑。</p>
太子这个废柴肯定指望不上。</p>
景王又只会打仗,让他去处理只会激化矛盾。</p>
那就只有桓阅之了。</p>
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知道,桓阅之和乌勒的关系处得不错。</p>
说明他还是有一些才干的。</p>
起码能先稳住乌勒这个最不安分的国家。</p>
他脾气好,心地善良。</p>
最重要的是,他家底丰厚。</p>
当年他就是靠着缪家支撑着他打了一场又一场仗。</p>
曜成帝暗地里也收到消息,桓阅之在外面还是暗搓搓做点生意的。</p>
听说在乌勒也干得如火如荼。</p>
对曜成帝来说,他看不上商户,但他需要钱。</p>
他认为桓阅之做生意挣钱这件事,不是什么大事。</p>
也不代表他狼子野心。</p>
只不过是遗传了缪家那边的经商天份。</p>
但对东宫那些人来说,这就显得他不安分了。</p>
所以曜成帝替他瞒着。</p>
在他临走前,叮嘱他趁这个机会好好养病。</p>
后面会把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他。</p>
还把王诚和张正一干人等派去陪他再次出使乌勒。</p>
桓阅之松了口气,躲开了这场祸事。</p>
桓阅之曾经和沈荔深刻分析过曜成帝这个心理。</p>
虽然他没什么父爱,全是私心。</p>
可他的需求,正好说明他是个最好的盟友。</p>
顺势而为,比逆流而上要轻松很多。</p>
桓阅之落得清净,刚好来乌勒收个尾。</p>
曜成帝给他的两个人,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p>
张正在礼部多年,无功无过,优点是稳重老道,善于察言观色。</p>
他这段时间对桓阅之有了新的认知,认为他一定能成大器。</p>
加上这王爷宽厚待人,让他更加坚定地跟随。</p>
而太医王诚,虽然医术高明,但是不愿趋炎附势,得罪不少权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