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头一年吃供应粮,有小麦、玉米、红薯,还有少量高粱。</p>
院子里有石碾,粮食得自己加工,每人定量一样,以粗粮为主……</p>
粮食明天要去公社拉,后天正式出工,现在天冷没活干,一天八个工分。</p>
等开春,早上六点就得起床,一天算十个工分……”</p>
杨广安叮嘱完毕,他对公社里的事了如指掌。</p>
这群孩子面露愁容,昨晚——不,今早还在家吃得舒坦,如今突然要 生活,一时难以适应。</p>
杨广安一离开,孩子们迅速振作起来,开始整理行李,顺便打听彼此的厨艺。</p>
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没人会做饭,顶多会和面,连烧柴都不会。</p>
程建军和韩春明帮关响铺床,比起他们,关响算是最简单的任务了,他只会洗碗,连和面都不会。</p>
“关响,你以前认识杨书记吗?”程建军试探着问,刚才喊名字时就觉得奇怪,别人都是全名,只有关响不同。</p>
“不认识啊,我从没来过丰台。</p>
我姥姥家在昌平,方向都不一样。”</p>
关响随意回应了一句,没多想,他行李繁多,仍在整理。</p>
……</p>
遥远的京城吉春光字片周家。</p>
此刻全家乱作一团,周蓉失踪了。</p>
最后找到她留下的书信,人已坐上火车,下乡插队去了建湖农场。</p>
“晓光啊,你们不是总在一起吗?怎么周蓉跑去建湖农场插队了?这么远,快到京城了。”</p>
周母焦急万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却最疼爱女儿周蓉。</p>
“婶子,我喜欢周蓉,可周蓉不爱我,她爱的是李建设。”</p>
蔡晓光满心神往,他敬仰的周蓉,选择了追随自己的爱情。</p>
“什么李建设?这是谁?怎么把我的女儿拐走了?”</p>
周母愣住了,这是哪冒出来的男人?为什么从未听女儿提过?</p>
“婶子,李建设是京城人,我和周蓉去京城串联时认识的,周蓉对他一见钟情,回来后一直有书信往来……”</p>
蔡晓光明白,周蓉这一去恐怕不会回来了,她对爱情如此坚定,不是其他普通女孩能比的。</p>
但李建设是有家室的人啊,周蓉义无反顾地前往建湖农场,只因那里离京城近,这样的选择会有好结果吗?</p>
他是不是该再等等看,或许将来还有机会。</p>
“我大孙子来了。”</p>
聋老太太瘫坐在椅子上,无法站立,一只手无力,身体状况很差,但意识清醒。</p>
“老太太,我来看您了。”</p>
李建设只是尽了邻居的义务,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也没给他添麻烦。</p>
他并不欠聋老太太的,当初住在这里,每月都交了三块钱房租。</p>
至于说房子给了他,那也是花了五百块钱买来的,大杂院里的房间如今也就值这些钱,只是不能交易罢了。</p>
“好,好啊!”</p>
聋老太太没有其他遗憾了,她有易中海照顾,傻柱娶了妻,大孙子也很有出息。</p>
李建设今天带来一些补品,但已经无济于事,只是来看看。</p>
他在老太太身边陪了半个多小时,等院里人都回来后才离开。</p>
“哥!”</p>
“建设哥!”</p>
院子里的孩子们围拢过来,皆因学校已贴出公告,再过几日便要离城。</p>
他们将前往建湖农场,距离京城仅六十多公里,虽不算太远,但真有急事也能请假回来看一眼。</p>
李建设回应道:“是最高指示的号召,作为知识青年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到农场去,到农村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p>
孩子们听罢,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p>
李建设心里却明白,留在城里当个工人,转正后每月能挣三十多。</p>
而到了农村插队,男知青每月按工分计算可得三块一,女知青则为两块五。</p>
即便去农场,收入也才十几块,这其中的差距便是对国家建设的支持,还省下了口粮,毕竟农村自给自足,生活成本低得多。</p>
打完招呼,李建设转身去了后院,探望几位老邻居。</p>
见到二大妈时,他笑着寒暄几句。</p>
随后,他又去老许家看了红星,最后来到傻柱家转了一圈。</p>
“李建设,瞧我儿子,跟关响小时候一样能吃!”傻柱一边忙碌着做饭,一边招呼客人。</p>
刘岚抱着何淼走来邀请道:“李主任,今晚来家里吃饭吧。”</p>
李建设婉拒道:“刘岚,今天不行,稍后还有事,改天你们两口子请我吧。”说完,他接过襁褓中的何淼抱了一会儿。</p>
离开何家后,贾张氏已在中院等候,连忙问道:“李建设,棒梗也要下乡吗?”</p>
听到声响,贾家一家人纷纷走出:东旭兄弟、陈碧华,以及棒梗、小当和槐花。</p>
“李叔叔!”孩子们齐声问候。</p>
李建设笑呵呵地捏了捏三个孩子的脸蛋,尤其用力捏了下棒梗。"棒梗还算幸运,现在还是小学生,等到如今的知识青年都下乡了,他就可以读初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