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文人的面子还是很重要(1 / 2)

厨房里,女人们一起做饭,正在包饺子。</p>

三大妈望着这比她家两间房还大的厨房,满心羡慕。</p>

“秦淮茹,你真是发达了,难怪要生四个孩子,要是我有这样的条件,肯定不止生这几个,这么大院子都能住得下。”</p>

“三大妈,这事儿难说,等闺女长大些,或许还得添丁呢。”</p>

秦淮茹收了陈雪茹一条贵重的项链,确实是关于生育的事。</p>

……</p>

中院,北屋!</p>

李建设正和阎解成讨论电路改造的事,阎解成是电工,正好派上用场。</p>

忽然,茶几上的电话响起。</p>

“喂,我是李建设。”</p>

“李社长,报社有点状况,您今天能过来一趟吗?”</p>

是恭王府勤工俭学社的吴勤勤打来的。</p>

“行,中午吃完饭我就过去,小吴,这事不急吧?”</p>

李建设听出语气不算紧急,便不着急赶过去了。</p>

“不着急,您今天能来就很好。</p>

对了,今晚文学社有个活动,各地学生齐聚京城举办诗歌会。”</p>

“这些学生中不少是我们分社成员。</p>

文学社也邀请您出席,毕竟您是北大的优秀毕业生。”</p>

吴勤勤同样是北大毕业,成绩优异,以留校助教的身份加入勤工俭学社,薪水由北大发放。</p>

“好的,我知道了。”李建设心想中午就不喝酒了,或者少喝点,养胃。</p>

……</p>

“周蓉,你真的要去见冯化成?”</p>

京城作协附近旅馆里,蔡晓光站在房间门口问同学周蓉。</p>

“嗯,今晚有诗歌会,我要参加。”</p>

周蓉正在整理文学社出版的刊物,上面有冯化成的作品。</p>

吉春那边已经停课,周蓉是一名高中生,今年十七岁,成绩优秀且热爱诗歌。</p>

自从读到冯化成的诗后,两人成了笔友,时常通信交流。</p>

“周蓉,我陪你一起去。”</p>

蔡晓光站在门口,目光温柔,这一刻仿佛凝固。</p>

“晓光,谢谢。”</p>

周蓉露出甜美笑容,却不知此时最不该说的就是感激。</p>

……</p>

大院里,阎埠贵带着孩子们忙完,很快到了饭点。</p>

李建设洗完手,接过秦京茹递来的毛巾擦干。</p>

家中女性众多,家务繁重,但也有温馨时刻。</p>

秦京茹从小到大就没少帮忙,即使请保姆也难有人做得如此细致。</p>

此刻,朝阳和言乐也回来了,关响补习去了。</p>

大家入座北屋,三叔帮忙倒酒,开饭。</p>

李建设想到家里有了木匠和花匠,这才感觉像回事。</p>

“三大妈、解娣,别拘束,想吃什么自己夹。”</p>

他热情招呼,客人来了该有的礼数不能少。</p>

“嗯。”</p>

母女俩回应,看着满桌佳肴,食欲大增。</p>

饭后,李建设先行离开,开车前往恭王府,再穿过几条巷子,来到勤工俭学社的办公处。</p>

“社长,您来啦。”</p>

“嗯,小吴,出啥事了?电话里问不太清楚。”</p>

李建设心想,电话费太贵了,有事还是当面说靠谱。</p>

吴勤勤拿出一沓报纸,说道:“社长,文学社那边有个叫陆远的,总盗用我们勤工社的文章。”</p>

“啥?都是文化人了,脸都不顾了吗?小吴,你确定没搞错?文学社的人不至于这么没品吧?”</p>

李建设并非不信,而是难以置信,如今文人面子还是很重要的。</p>

“社长,您看看这两份稿件。</p>

这是咱们的,里面写的是现代背景,这段提到买自行车。</p>

再看文学社的那份,陆远改成了古代背景,把买自行车换成买马。</p>

不只是借鉴,连情节都一模一样,谁看了都能辨认出来,读者还专门来信反映过。”</p>

吴勤勤越说越气愤,“而且您瞧,这份报纸直接照搬我们的内容,简直是惯犯,专盯咱们的文章抄袭。”</p>

李建设皱眉对比两份稿件,摇头道:“这是改头换面,手法还挺高明。</p>

行,这事我知道了,他叫陆远是吧?交给我处理。”</p>

待吴勤勤离开后,李建设也不顾电话费的问题,立刻找了几个刺头,让他们带人到高中校门口,戴上红袖章,把人当场抓住,公开批斗,最后流放到乡下劳动改造……</p>

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忙完后,他赶去拜访老舍,暗示老爷子即便没有创作灵感,也可以以他为原型继续写作。</p>

“老爷子,黑暗总会过去,总有天亮的时候,您只管写,到时候自然有人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