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写作业(2 / 2)

李建设此举一方面为了积累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改善贫寒学子的生活状况,可谓双赢之举。</p>

“勤工俭学社?你详细讲讲看。”</p>

唐冬琼颇感惊讶,大学里的社团种类繁多,但在中学却少见,即使存在,也多与学业相关,如歌唱或诗歌类。</p>

办公室内的几位同事也竖起耳朵倾听,这确实是个新鲜事。</p>

“很简单,就是通过社团集合贫困生,在放学后或周末的空闲时间,合理安排,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参与临时性工作,赚取收入以改善生活。”</p>

李建设认为如此表述应当无误,社团并非一时冲动成立,需接受监管,还需配备指导教师。</p>

“这个主意不错,只是如何寻找合适的临时工作机会?”</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唐冬琼并未觉得此事荒谬,毕竟李建设不是幻想家,而是三十岁成熟稳重的年轻人。</p>

“由我担任社长,这事交给我负责。</p>

目前初步确定本班七名贫困生加入社团,另外四位班干部也会协助我。</p>

后天是周末,我计划组织这些成员参加一次活动,半天时间,大概能赚五毛钱!”</p>

李建设心想,总不能一直请病假,成立个勤工俭学社团挺好。</p>

“可以详细讲讲具体的活动内容吗?”</p>

唐冬琼对这五毛钱很重视,能换十个馒头呢,而且只需半天。</p>

“其实是一些零散的工作。</p>

比如粮站,不可能长期雇佣几十人专门卸货,因为不是天天都有货到;还有合营店的货物运输;某些工厂在赶工期时,需要临时招募工人,尤其是寒暑假工,因为他们需要岗前培训。”</p>

班里就七个人,随便分配就行。</p>

对李建设而言,这完全没问题,七个学生一天下来只需三块多钱,送去丝绸店整理货物就够了。</p>

关键在于让同学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才是勤工俭学的意义所在。</p>

唐冬琼好奇地问:“你跟粮站的关系不错吧?”</p>

“谈不上熟络,只是认识十几位粮站站长、几十位合营店的负责人,以及十多位工厂领导罢了。”</p>

李建设坦诚回答,他并未刻意经营人脉,真遇到难处,靠朋友引荐也能解决。</p>

“很好,这个周末,你先安排班上的七名同学参加活动,学校全力支持你,只要方案可行,勤工俭学社团就能顺利建立。”</p>

唐冬琼觉得此事若能成功,可能会成为全校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助于她竞聘年级主任。</p>

“没问题,明天下午没主课,我申请提前请假去联络。”</p>

李建设采用老办法,先短假后长假,高一读完就结束,大学时间自由,那时再读书也不迟。</p>

“行,老师批准你的假。”</p>

唐冬琼并未对李建设考上大学抱有期待,但在给予便利时从不含糊。</p>

李建设刚准备离开,却被其他老师拦住。</p>

“李同学,你创建的这个社团还能接收更多贫困生吗?我们班有几个贫困生。”</p>

班主任不仅负责学业,也关心学生生活,包括学费和避免学生饿着等问题。</p>

李建设稍作思考回答:“目前最多能容纳五十人,再多的话安排起来就麻烦了。”</p>

一班班主任兴奋地说:“那一定要给我们留几个名额。”</p>

另一位老师也急切地站起来:“我是高二二班的语文老师,我们班也有贫困生,能给我们几个机会吗?”</p>

“嗯,你们找唐老师商量吧!明天中午前把名单给我,我会根据人数下午联系勤工俭学的机会。”</p>

李建设突然想到一个大胆的计划:成立京城勤工俭学总社,聚集高校贫困学生,作为社长也能树立正面形象。</p>

一呼百应,寒门子弟崛起,这岂不是为将来家族企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不过想得太远了,还是先考虑今晚吃什么实际些。</p>

回家路上,李建设越想越觉得可行。</p>

虽然现在信息传递不便捷,但学生间可以通过书信联络。</p>

他的勤工俭学社团一旦成立,就像星星之火,有着无限可能。</p>

“李建设,你这就放学了?”</p>

阎埠贵刚回来不久,但他教的是小学。</p>

“我不上晚自习,太无聊了。”</p>

作为班长,李建设无需担心考勤问题。</p>

“你的作业还是秦淮茹帮你写?”</p>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心想,你娶的这位媳妇多不容易,上班辛苦,下班还要做家务,还给你生了两个儿子,现在连作业都帮你完成了。</p>

“没错,那些题目太简单了,我都懒得写。”</p>

李建设说了几句便回家休息,像往常一样补觉等待吃饭。</p>

待“七四七”秦淮茹回来一起用餐后,他主动借了雨水的作业本开始抄写。</p>

“京茹,你觉得考上高中有把握吗?”</p>

李建设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休息,以免打扰媳妇写作业。</p>

“姐夫,我肯定考不上,初三一毕业我就准备歇了。”</p>

秦京茹确实不是读书的料,若非姐夫托关系,她初中都读不下来,顶多混个小学 。</p>

“嗯,那你毕业后,朝阳也要上小学了,你就留在家帮忙带孩子吧。”</p>

李建设没打算给秦京茹安排工作,一是因为农村户口,二是家里也需要人手,小儿子也要搬回来住了。</p>

“好呀,姐夫!”</p>

秦京茹从小就住在姐夫家,早已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怎么也不会离开。</p>

李建设心想,等灾年过去,可以跟秦淮茹再要个孩子,起初他对这个想法有些抗拒,主要是担心孩子将来务农辛苦。</p>

不过最近一次调研让他改变了看法,认为适当的乡村生活对孩子成长也有益处,于是决定不再纠结,响应国家号召,多子多福!</p>

忽然,二大妈走过来,秦京茹赶紧进屋忙活家务去了。</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