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鸡蛋是她早晨就预订好的,否则不容易买到。</p>
随后她去了小院,这里有许多美好回忆,她想着家里有多余的房子,再生一个也养得起,等灾年过去,就准备生三胎。</p>
即使她丈夫在读书,又不住校,不影响生育,她自己也能挣钱养活一家人。</p>
“你是不是来找拉娣的?”</p>
梁母见到一位陌生女子走进院子,手里提着篮子,料定是来送东西的。</p>
“没错,我是来找梁拉娣的,我和她是一个车间的工友。</p>
婶婶,请问拉娣住在哪间屋?”</p>
自从梁拉娣搬入后,秦淮茹便从未踏足此处。</p>
“左边那间!”梁母一边喊着“拉娣,你工友来看你了”,一边接过鸡蛋篮子。</p>
秦淮茹将篮子递给梁母,心中却纳闷,院内有八间房,连北屋都有,为何拉娣挑了最差的西屋?</p>
“秦姐,您来了。”</p>
梁拉娣刚到屋门口,便注意到坐月子的习俗各地不同,有的不让出门,有的只准不出家门,但共同点是不能吹风受凉。</p>
有一种说法认为,坐月子期间受凉或疼痛的地方,日后年老时会专疼那里。</p>
外国女性不过月子,却显得老态龙钟,或许与此相关。</p>
“拉娣,我来看看你。”</p>
秦淮茹进屋后先去看孩子,她经验丰富,抱孩子动作娴熟。</p>
“拉娣,给孩子起名字了吗?这孩子长得真漂亮,我家建设一直想要个女儿,我想等灾年过去后,就给他生第三胎凑个女儿。”</p>
梁拉娣轻声答道:“取好了,大名叫梁秀儿,小名就叫秀儿。”</p>
“秀儿,名字真好!”</p>
秦淮茹掏出一个红包递给她:“这是给孩子的,之前答应你在你结婚时给的,没机会给,现在一起补上。”</p>
“谢谢秦姐!”</p>
梁拉娣接过红包,明白这是给孩子积福。</p>
“对了,拉娣,你为什么不选北屋或东屋,哪怕是西屋也好啊。”</p>
秦淮茹提出疑问,四合院以北为尊,东次之,西又次,南则是下人房,这与城市发展规律相反。</p>
“我只是个小人物,不能住北屋,那是留给我哥哥的。”</p>
梁拉娣直言自己的身份,她是庶出,没有正式名分。</p>
“你哥是谁?”秦淮茹不解,从没听闻此事,难道梁家规矩如此森严,出嫁的女儿也需受约束?</p>
"李哥儿,那是你丈夫。</p>
我已经认他做兄长了,北屋是你们的,我不能再住了。"</p>
梁拉娣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李建设之前并未提起。</p>
"哦,这样挺好。"</p>
秦淮茹心想,你是眼红却得不到吧,可惜来迟了一步,她早已先嫁。</p>
不过梁拉娣认个兄长也好,免得将来还有别的念头。</p>
她稍作停留便离开了,内心也稍微安定了一些。</p>
这时梁母才有空问道:"拉娣,这位大儿媳是谁家的?长得真好看。"</p>
梁拉娣神情复杂地说:"她就是秦淮茹,我哥的媳妇。"</p>
"啊!是她啊!"</p>
梁母吃了一惊,随后感到庆幸,还好不是上门 的,否则她这张老脸可没地方放。</p>
"妈,您别多想,秦姐人很好的。"</p>
梁拉娣自己也没多想,现在只想好好抚养女儿长大,教会她孝顺……</p>
转眼两天过去,高考结束,学生们开始填报志愿,最多可以填二十四所大学,东方不亮西方亮。</p>
由于建国时间尚短,每年的高考各科分数和录取规则可能会有所变动,甚至科目和教材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对复读生来说并无优势。</p>
"李哥哥,这里。"</p>
周六下午,丁秋楠扛着包袱从学校出来,决定搬离宿舍。</p>
即使没考上,复读的好处是可以继续免费学习,直到考上为止。</p>
许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考上大学,有人读到初三,也有人读到高三,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条件支撑生活开销。</p>
"嗯!一会儿到你家,把高中教材给我。"</p>
李建设是来借教材的,打算先自学,若不行再找丁秋楠或其他人补习。</p>
既然要参加考试,他也想凭借真才实学考上去,同时也会尝试争取一些加分的机会,这是合理利用规则的一种策略。</p>
"嗯嗯!"</p>
丁秋楠左右张望后说:"李哥哥,你没骑车来吗?那我们坐公交车去吧。"</p>
"我开车来的,走吧!"</p>
李建设伸手示意,随即拉开旁边一辆国产吉姆轿车。</p>
售价四万卢布,车身长达五米五,三挡手动变速箱,配置相当高级,对新手也很友好。</p>
只是动力稍显不足,加速缓慢,油门踩到底后,过了半分钟速度才升至八十码,最高时速不过一百二十,发动机的轰鸣清晰可闻。</p>
“啊!”</p>
丁秋楠愣住了,如此高档的车居然是李建设开来的。</p>
“丁秋楠,你哥哥又来接你啦。”</p>
忽然,几位女学生走近,不远处还有十几名男生远远观望。</p>
毕业了,三年来的期待落空,男生们本想借此留下纪念,无奈李建设的到来让他们望而却步。</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他不仅开着豪车,还主动拉开后座车门,显然身份非同一般。</p>
不过女生们倒是无所顾忌,毕业后还能通信往来。</p>
“你们好,我是秋楠的哥哥。”</p>
李建设礼貌地打招呼,他其实是脸盲,随便编了个借口。</p>
实际上,这些女学生模样 ,与乡下中学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那里的师生因营养不良常患水肿病,学习环境十分艰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