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又跑哪里了(2 / 2)

李建设这话里藏着生存智慧,也是他的人生信条。</p>

“我也是这么想的。”</p>

贾东旭喝完面汤,不急着离开,他喜欢让时间慢慢流逝,起床慢,走路慢,吃面慢,喝汤也慢!</p>

这不就是一首《慢慢》吗?回头写下来寄给出版社,要是发表了还能赚稿费呢。</p>

“大哥,您的面来了。”</p>

当年跑腿送餐的小哥,现在已成长为青年,成为公私合营的一员。</p>

“好嘞!”</p>

李建设拿起筷子开始吃面,味道依旧,只是清淡了些,少了点油水。</p>

“大哥,您还没上班呢?”</p>

小哥也不急着走,顺手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下。</p>

“我这是暂时待业,随时准备上岗,家里有两个孩子,压力不小。”</p>

李建设笑着回应,边吃边喝汤,言简意赅。</p>

很快,两人分开了。</p>

走出面馆后,李建设问道:“东旭,你下午要去哪?”</p>

“我去东直门外转转,然后去学校接孩子。”</p>

贾东旭还想沿着河边看看,碰碰运气。</p>

“行,我还有事,先走了。”</p>

李建设往前门中学去,心里却想着下乡的事情。</p>

学弈是独生子,不用下乡。</p>

许大茂家的小红星也是独生子,不用下乡。</p>

而他的大儿子关响,作为老三届,如果不下乡,那小儿子朝阳就得去,两个儿子只能留一个。</p>

那就让关响下乡吧,和韩春明、程建军他们一起,至少安全,几年后能回来。</p>

“李哥哥!”</p>

一声呼唤让他回过神来,抬头一看,到了前门中学,丁秋楠在校门口挥手。</p>

“等很久了吧!”</p>

李建设把车停在路边,坦坦荡荡,不避人。</p>

“没多久。”</p>

丁秋楠住校,午饭后就在门口等了。</p>

“嗯,这是你的米票。”</p>

李建设递过一块手帕,里面包裹着票证,避免财物外露。</p>

“李大哥,我自己也有票。”</p>

丁秋楠食量不大,只是南方人爱吃米饭,常吃面食总觉得不够饱,容易饿。</p>

而京城这边正好相反,前两年还有郊区村民拿大米进城换白面,觉得这样更耐饥。</p>

“拿着吧,我不缺这点票。</p>

你高三了,学习还好吗?”</p>

李建设本想提补习的事,他当年可是小区的尖子生,高考成绩不错,不过教材更新太快,他早已还给老师,现在教不了。</p>

“有点吃力,但我住校,晚上也能继续学。”</p>

丁秋楠学习很刻苦,深知上高中不易,必须努力考上大学。</p>

“嗯,别太勉强自己。</p>

我还有事,先走了。”</p>

他假意看了眼手表,其实并不着急。</p>

“好,李大哥慢走。”</p>

丁秋楠握紧手帕回宿舍,打开后发现里面是十斤米票,攒到这么多可不容易,得有一百斤定量才行。</p>

与此同时,李建设直奔丝绸店,已不在街道兼职记账,轻松了不少。</p>

“李经理,您来啦,店里出状况了。”</p>

何玉梅迎上前,未持鸡毛掸子,显然有任务。</p>

“怎么了?”</p>

李建设环视店内,只有少数店员,片爷也不在。</p>

“街道和居委会安排了任务,让我们协助接待永定门外的灾民。”</p>

何玉梅本就是地下工作者,常需汇报店铺情况。</p>

“这么快就有灾民了?”</p>

李建设有些惊讶,虽然今年收成差,但还没到青黄不接的地步。</p>

“听说是从外地逃来的,不是本地受灾群众。</p>

雪茹姐他们都在食堂帮忙,这是昨天接到的任务。”</p>

何玉梅本想一起去,却被春桃抢先一步,只能留守店铺。</p>

李建设绕道去了食堂,果然,过了饭点仍有顾客排队,仔细一看,都是衣衫褴褛的灾民。</p>

这种情况很常见,若一个生产队乃至整个公社遭遇严重灾害,短时间内等不到救济粮,人们只好各自寻找出路。</p>

京城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受灾,第一反应便是携家带口奔赴大城市寻求救助。</p>

然而,如今无法像过去那样施粥,城里已无富裕阶层,昔日的资本家也只能关门自保,有余粮也不敢外露。</p>

于是上头将任务分派给邻近的街道,街道便安排灾民到各食堂就餐。</p>

“建设,你怎么来了?”陈雪茹从人群中一眼认出了自己的丈夫,显得格外突出。</p>

“来看看具体情况。”</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