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听爸爸的话(2 / 2)

“咯咯……”</p>

孩子忽然止住哭声,笑了起来伸手抓玩具。</p>

何玉梅顺势抱起孩子,很快将其哄好了。</p>

“玉梅,你哄孩子可真有一手!”</p>

陈雪茹愣住了,没想到店里藏着这样一位能人。</p>

春桃也愣住了,心头涌起强烈的危机感。</p>

雪茹姐的儿子都被新来的何玉梅给逗乐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陈经理,我家姐妹多,平时带弟妹不少呢。”</p>

何玉梅倒没觉得特别,谁还不懂带孩子?</p>

“很好,那今天你就负责带学弈吧,这是我的儿子。”</p>

陈雪茹松了口气,又想以后可以常带学弈来玩,店里有人能照顾孩子真是太方便了。</p>

“好咧!”</p>

何玉梅欣然接受,丝绸店人手充足,活也不累,有客人就帮忙招呼,没客人就自己打发时间。</p>

再说这店还管饭,只需用粮票就行,简直太意外了。</p>

以前在粮站、小酒馆,吃饭都得自己掏钱,现在光这一项,每月就能省好几块,待遇太好了。</p>

突然,学弈嘴里蹦出个词,“关响,妈妈,关响……”</p>

“哟,学弈这么小就会让妈妈发工资啦,真机灵。”</p>

陈雪茹把儿子抱过去亲了亲,过了一会儿才交给何玉梅带。</p>

原本她对秦淮茹家的大宝有点排斥,现在却完全不一样了!</p>

小关响和学弈长得一模一样,感觉就像自己生了一对双胞胎,关响是大宝,学弈是小宝。</p>

李建设到街道办后,与主任聊了一个多小时,深入学习了四马分肥的精神。</p>

所谓四马分肥,即公私合营的利润分配方式,分成四部分:</p>

一是原商户股东分红,包括门店经理或企业主管工资,占比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p>

二是上缴税收,占比三成,多交则多好;</p>

三是公积金,非现代意义上的公积金,而是储备金,用于扩展经营或进一步推广公私合营模式,占比一成到三成不等,灵活调配。</p>

丝绸店和小酒馆是前门街道的重点改造对象,需在明年一月底前完成公私合营。</p>

李建设作为贫农家庭出身的街道干部,对个体工商户的资本主义行为提出批评,强调应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p>

主任提醒李建设,尽管他个人经济条件较好,但公私合营的任务迫在眉睫。</p>

面对主任的质疑,李建设保证丝绸店盈利前景乐观。</p>

目前丝绸店员工众多,包括一店、二店及后院裁缝组,共计数十人。</p>

陈雪茹计划扩大店铺规模,增设员工食堂,既解决员工用餐问题,又可对外营业创收。</p>

食堂支出计入福利奖金,不影响税收,同时提升整体收益。</p>

李建设当场提议申请食堂项目,并邀请何大清负责烹饪,实现资源最优配置。</p>

有了身份的何大清,终于可以去追求李新民家的强势女人了!</p>

此外,也不能让何大清一直无偿帮助那寡妇,这不是资敌吗?</p>

“办食堂?这主意不错。”主任认为这是好事,能展现社会主义的优势。</p>

“主任,食堂办起来后,还能成为街道办或居委会的定点食堂。</p>

我和陈雪茹会商量,降低我们自己人的用餐成本,不以盈利为目标,仅靠外边散客的利润就能维持。”</p>

李建设抛出了第二招:用公房开食堂,这样以后办事更方便。</p>

“建设,你的想法可行。</p>

大厨定了吗?虽然要降低成本,但味道不能差。”</p>

主任搓着手,食堂一旦办好,自己的威信也会提高。</p>

“大厨找好了,是原红星轧钢厂的一号灶主厨,叫何大清,四十多岁。</p>

年轻时在丰泽园学艺,还跟名厨栾学棠学过炒菜。</p>

他的手艺不逊于外面的大酒楼,做大型菜肴也很出色。”</p>

李建设夸大其词,实际上何大清在丰泽园时,栾学棠虽在,但两人毫无师徒关系。</p>

“哦?这样的大厨你能请到?不会是随便找个糊弄事的吧?”</p>

主任有些怀疑。</p>

“他是我邻居,我叔,关系很铁。”</p>

李建设相信何大清的厨艺,即便傻柱鼎盛时期也不如他。</p>

主任接着问:“那他现在做什么?”</p>

“蹬三轮车,偶尔也给别人办酒席。”</p>

李建设急忙解释,何大清之前感情受挫,妻子早逝,想再婚却屡次失败,一气之下辞掉了轧钢厂的工作,如今在前门大街附近活动,最近大栅栏杂货店老杨娶媳妇的十几桌宴席就是他负责的,厨艺没话说。</p>

“原来如此!让我想想,丝绸店旁不到百米处,有一家大店铺,面积宽敞,比丝绸店大得多,还带二层楼。</p>

这是过去一位资本家开的酒楼,装修尚可,厨房也能使用。</p>

现在这家店铺要并入丝绸店的公私合营中,街道先将钥匙交给你,我下午开个会,走个流程。”</p>

主任思索片刻,决定以实际行动吸引观望的商户,让他们看到加入公私合营后街道如何助力丝绸店扩展业务,尽快说服其他商户加入。</p>

“主任,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下个月一号,前门大食堂定会如期开业,若晚于这一天,便是我的工作没做到位。”</p>

李建设听后兴奋不已,他对那个地方很熟悉,常从那里经过,还曾惋惜那资本家没利用好资源,没想到如今竟成了他的机遇。</p>

“既然这样,你得确保本月的账目做得好看些,下月一号我会带区里领导来检查。”</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