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令誉身为御史,负有监察之责,对曹文诏部的恶行早有耳闻,此刻更是怒发冲冠:“岂有此理!国朝两百余年,岂容此等悍将跋扈至此!抚院,此事断不能善罢甘休!”</p>
两人一拍即合,决意联手弄倒曹文诏,然而,正如他们所虑,曹文诏新立大功,圣眷正隆,仅凭“纵兵扰民”、“态度骄横”这类罪名,极难让陛下讲他罢官。</p>
他们细致搜集罪证,将曹兵在济源、温县、武陟等地烧杀抢掠的详情,以及曹文诏“怠慢上官、语多悖逆”的言行,精心写成奏疏,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重点突出其“恃功而骄,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隐晦地表达了对其可能成为下一个毛文龙的担忧。</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接到奏疏时,脸上的喜色渐渐褪去。</p>
他最近十分高兴脸上随时挂着笑容,并且刚才还沉浸在怀庆大捷的喜悦中,转眼间河南最高军政、监察长官的联名弹劾就到了御前。</p>
崇祯从小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的生性多疑,对武将尤其警惕。“恃功而骄”四个字让他想起了以前的毛文龙,更何况曹文诏比毛文龙能打多了,若真如玄默二人所说情况,是要防备一下了。</p>
他需要猛将剿贼,但绝不能容忍武将失控,曹文诏的跋扈,触及了他的底线。</p>
然而,现在直接严惩刚刚立下大功的将领,恐寒了前线将士剿贼之心,让他们不敢再拼死效力。</p>
崇祯沉吟再三,采取了敲打与调离的策略,他下了一道措辞微妙的中旨,先是重申了对曹文诏怀庆之功的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严厉申饬其“驭下不严”、“行为失检”,最后谕令:“着曹文诏即刻卸任临洮总兵官一职,转授大同总兵官,克期赴任,不得延误。”</p>
大同亦是九边重镇,总兵官职位看似平调,实则暗含玄机,大同地处宣大防线,直接面对关外的蒙古诸部以及正在攻略草原的后金。</p>
大同的形势复杂,压力巨大,远不如在河南剿贼这般容易攫取军功,并且崇祯也有让曹文诏扼制一下草原上后金势力的想法,至于原来的总兵尤世禄,崇祯就没有再安排他当官,而是让他回榆林老家养老了。</p>
与此同时,朝廷亦追究了山西剿贼不力的责任,巡抚许鼎臣被罢官去职,由戴君恩接任,这一连串的人事调动,既是平衡,也是警示,告诉文武官员,朝廷想要动他们是很容易的,做事做不好或者嚣张跋扈都是能治他们的。</p>
接替曹文诏出任临洮总兵的是临洮副总兵李卑,这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从军三十年终于得到了总兵之位,也满足了他这一辈子的追求了。</p>
李卑素以沉稳、谨饬着称,虽不如曹文诏勇猛精悍,但胜在服从指挥,且能约束部下,赴任前,李卑特意前往清化镇与曹文诏办理交接。</p>
见到曹文诏时,他仍在帐中饮酒,对调任谕旨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李卑屏退左右,诚恳劝道:“老曹,大同虎狼之地,朝廷此举之意,你怎么不明白啊?</p>
还望此去之后,收敛性情,谨言慎行,勿再授人以柄,我等为将者,终是朝廷臣子,朝廷百官俸禄皆是来自百姓,老曹以后勿要对百姓如此残暴了。”</p>
曹文诏闻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哈哈大笑,用力拍着李卑的肩膀:“侍平兄弟,你多虑了!陛下那是信重我,让我去守更要紧的大同!</p>
河南这些软蛋官儿,除了会写折子害人,还会个屁?老子走到哪儿都是凭刀枪说话!天下流寇未尽,陛下就用得着我曹文诏!这些文官他们能奈我何,能指挥我的文官只有洪制军。”</p>
至于那些百姓,他更是没放在眼里,曹文诏这玩意忘记了他也是百姓出身,相比李卑这些还有字的将门,他连字都没有。</p>
言语之间,对于纵兵祸害地方毫无悔改收敛之意,反而充满了对文官的不屑。</p>
李卑见状,知再劝无益,心中暗叹,只得拱手作别。</p>
曹文诏离豫之日,其部下曹兵依旧故态复萌,将清化镇及周边最后一番搜刮掳掠,方才“依依不舍”地拔营北去。</p>
留下河南一地疮痍,百姓闻曹兵之名犹自股栗,而曹文诏带着他的骄横与自负,奔赴了大同。</p>
喜欢流贼也可以燎原请大家收藏:()流贼也可以燎原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