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来源依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的电报(编号防 - 电 - )记载,“需基于 5 月 24 日完成的《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 19 颗外侦卫星数据,明确风险等级与防护优先级,为 6 月防护资源分配提供依据”,该电报现存国防科工委通信档案库(引自《1972 年国防科工委任务电报汇编》)。</p>
《1972 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背景:该规范共 5 章 28 条,“评估维度” 章节明确 “侦察频次(权重 40)、卫星数量(权重 30)、重点时段(权重 30)”,风险值 =(频次 / 最高频次)x40 +(卫星数 / 最高卫星数)x30 +(重点时段紧迫性 / 10)x30,风险值≥80 为高风险,50-79 为中风险,<50 为低风险(现存于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档案库,编号军 - 风 - 评 - 7201)。</p>
电子干扰设备稀缺性:1972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红旗 - 2 型” 电子干扰设备(针对 175 兆赫信号)仅生产 32 套,主要部署于核设施、导弹基地等核心区域,该数据来自《1972 年电子对抗设备生产与分配报告》(编号电 - 对 - 7201)。</p>
二、多维评估:算准每一分风险</p>
5 月 26 日早上,小林拿着连夜核对完的《维度数据明细表》走进办公室,眼里满是疲惫,但手里的表格却整理得整整齐齐。“陈组长,核对完了,区域 08 的关联次数是 25 次(之前统计的 28 次里,有 3 次是坐标修改前的,改完后排除了),覆盖卫星 8 颗;区域 15 关联 22 次,覆盖卫星 7 颗;区域 28 关联 20 次,覆盖卫星 6 颗;其他区域最高的是区域 20(塔城),15 次,覆盖卫星 4 颗。”</p>
陈恒接过表格,逐行核对:“区域 08 排除 3 次关联,依据是什么?”“之前区域 08 的坐标是东经 95°-97°,改完后是 95°48′-96°12′,有 3 颗卫星的过境轨迹只覆盖了原来的大范围,没覆盖新坐标,所以排除。” 小林指着表格里的备注,“我都标了排除原因,您看。”</p>
老张凑过来看表格,点点头:“这个排除合理,坐标改了,关联范围就得跟着变,不然风险值会虚高。” 他指着区域 15:“它的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5 时,卫星 12 过境,这个时段的紧迫性怎么算?”</p>
陈恒拿出《风险评估规范》:“规范里说‘重点时段若在白天(6-18 时),紧迫性为 10;夜间为 5’,15 时是白天,所以紧迫性 10。区域 08 的 09 时也是白天,紧迫性 10;区域 28 的 10 时也是 10。” 他拿起计算器(当时很少见的手摇计算器),开始算区域 08 的风险值:“频次 25 次,最高频次 25,所以(25/25)x40=40;卫星 8 颗,最高 8 颗,(8/8)x30=30;重点时段紧迫性 10,(10/10)x30=30;总风险值 40+30+30=100,高风险。”</p>
小林赶紧把计算过程记在表格上,生怕记错。算区域 15 时,她突然停住了:“卫星数量是 7 颗,(7/8)x30≈2625,频次 22 次,(22/25)x40=352,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52+2625+30≈9145,也是高风险。”</p>
老张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区域 20(塔城),频次 15 次,(15/25)x40=24;卫星 4 颗,(4/8)x30=15;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1 时(白天),30,总风险值 24+15+30=69,中风险,对吗?”“对,69 在 50-79 之间,中风险。” 陈恒点头,“而且塔城是边境地区,虽然风险值没到高风险,但防护措施得比普通中风险区域强一点,比如加强观测频次,从每 2 小时一次改成每 1 小时一次。”</p>
老郑这时拿着密电过来:“区域 08 的密电里有‘data-type=nuc,high priority’(核数据,高优先级),区域 15 有‘il,priority 1’(军事数据,一级优先级),都能佐证它们的高风险;区域 20 有‘border target’(边境目标),没提高优先级,符合中风险的定位。”</p>
中午吃饭时,小林突然发现区域 28 的风险值算错了:“区域 28 的频次是 20 次,(20/25)x40=32;卫星 6 颗,(6/8)x30=225;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2+225+30=845,高风险,我之前算成 825 了,少加了 2 分。” 她的声音带着自责,赶紧拿出计算器重新算。</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