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2 / 2)

历史考据补充</p>

1:50 万军用地图背景:该地图为 1972 年总参谋部测绘局编制的标准军用地图,编号 “军 - 测 - 图 - 7205”,采用高斯 - 克吕格投影,经纬线间隔 1°,坐标精度达 1 秒,图纸尺寸 105x75,覆盖我国西北、西南、华北等敏感区域集中地带,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部署、情报分析等机密工作,仅对团级以上单位发放(据《总参谋部测绘局 1972 年地图编制报告》记载)。</p>

《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依据:该规范编号 “军 - 防 - 规 - 7201”,共 8 章 32 条,其中 “风险等级划分” 章节明确 “三色标注” 标准:红色对应 “卫星监测频次≥20 次、需优先防护”,黄色对应 “10-20 次、需加强防护”,蓝色对应 “≤10 次、常规防护”,与前序卫星关联频次统计结果(区域 08、15、28≥20 次,12 个区域 10-20 次,22 个区域≤10 次)完全匹配(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档案库,编号防 - 规 - 7201)。</p>

红其拉甫地形数据来源:新疆站(当时称 “新疆军区情报侦察站”)提供的区域 19 地形数据,来源于 1972 年 4 月实地测绘(1:10 万地形图),包含海拔、地形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因红其拉甫为边境敏感地带,该数据当时属于 “秘密级”,仅用于防护图绘制(引自《新疆站 1972 年地形数据档案》编号新 - 地 - 7204)。</p>

二、坐标标注:毫米间的精度</p>

5 月 22 日下午,绘图正式开始。小李把底图固定在绘图板上,用胶带粘住四个角,防止滑动。他拿起三角板,对准区域 08 的经度范围 —— 东经 95°48′-96°12′,在底图上找到对应的经线,用铅笔轻轻画出两条竖线;再对准纬度范围 —— 北纬 38°30′-39°00′,画出两条横线,形成一个矩形框,这就是区域 08 的轮廓。</p>

“坐标一定要准,差 1 分就偏了 18 公里,防护措施部署就会错位。” 老张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坐标表,逐度数核对,“东经 95°48′,对吗?底图上这条经线是 95°45′,再往东 3 分,没错;北纬 38°30′,这条纬线是 38°30′,刚好对上。”</p>

小李点点头,手里的铅笔不敢用力,生怕画歪。他想起之前练习绘图时,有一次把区域坐标标偏了 2 分,被老张批评了一顿:“标错坐标不是小事,要是敌人卫星对着这个偏了的位置侦察,咱们的防护措施就白做了。” 从那以后,小李每次标注都格外小心,画完一条线,都要退后半步,眯着眼睛看是否笔直,是否和经纬线对齐。</p>

标注到区域 15 时,小李遇到了麻烦:区域 15 的经度范围是东经 102°00′-102°30′,纬度是北纬 28°15′-28°45′,底图上这个区域有一条河流,正好穿过矩形框中间。“张师傅,河流穿过区域,要不要在轮廓里画出来?后续防护备注里要写‘河流沿岸’,得让看的人知道位置。”</p>

老张凑过去看了看底图:“画,用细一点的铅笔,轻轻描出河流的走向,别盖过区域轮廓。河流对防护有影响,比如导弹基地不能部署在河边低洼处,容易被水淹,标注清楚了,后续部署才不会出错。”</p>

小李拿出细铅笔,沿着底图上河流的痕迹,慢慢描了出来,线条细得像头发丝,既清晰又不显眼。“这样可以吗?” 他抬头问老张,眼里带着一丝不确定。老张点点头:“可以,再把区域编号‘15’写在轮廓中间,字体要小,别占太多空间。”</p>

傍晚时分,37 个区域的轮廓终于都标注完了。小李放下铅笔,揉了揉酸得发麻的手腕,手心全是汗 —— 握着铅笔的手一直没敢放松。老张拿着坐标表,逐区域核对,核对到区域 28 时,他皱起了眉头:“区域 28 的纬度标错了!应该是北纬 38°45′-39°15′,你标成 38°30′-39°00′,差了 15 分,这可不行!”</p>

小李心里一沉,赶紧拿过坐标表,对比底图上的标注,脸一下子红了:“对不起,我抄坐标的时候看错了,把‘45′’看成了‘30′’。” 他赶紧拿起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原来的纬线,生怕把底图擦破。“我现在重新标,一定仔细看坐标。”</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