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敏感区域筛选(2 / 2)

历史考据补充</p>

《1972 年国家敏感区域名录》基本信息:该名录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编号 “国 - 敏 - 录 - 7201”,共收录敏感区域 42 个,其中明确标注 “核设施”“导弹基地”“军事机场” 的共 18 个,记载 “区域 08 为西北核设施(东经 95°-97°,北纬 38°-40°)、区域 15 为西南导弹基地(东经 102°-104°,北纬 28°-30°)、区域 28 为华北军事机场(东经 114°-116°,北纬 38°-40°)”,其余区域标注为 “待确认敏感目标”(据《国防科工委 1972 年档案汇编》第一卷记载)。</p>

19 颗侦察卫星背景:此次用于关联分析的 19 颗卫星,均为 1972 年 1-5 月过境我国上空的美方侦察卫星(当时内部称 “外侦 01-19 号”),卫星过境记录主要来源于全国 7 个地面观测站的光学观测数据及信号监测数据,每颗卫星的过境时间、覆盖区域均记录于《1972 年外侦卫星观测总册》(现存于情报分析中心档案库,编号外 - 观 - 7205)。</p>

人员配置依据:当时情报分析团队的配置遵循 “技术 + 情报 + 协调” 原则,陈恒为技术负责人(此前参与卫星过境验证),老张为地理信息专员(有 10 年军用地图标注经验),老郑为密电分析专员(曾参与 1971 年美方通信术语整理),小林为数据统计员(擅长手工数据汇总),符合 1972 年情报分析工作的人员配置标准(引自《情报分析中心 1972 年人员岗位表》)。</p>

二、名录核对:坐标里的严谨</p>

5 月 20 日早上,老张一到办公室,就把标注好的前 10 个区域坐标表放在了陈恒桌上。“陈组长,这是我昨天标好的,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他站在旁边,手不自觉地攥着衣角 —— 虽然反复核对了三遍,但还是怕出错。</p>

陈恒拿起坐标表,和《敏感区域名录》逐行比对。看到区域 08 后面的 “?”,他抬头问:“老张,怎么加了个问号?”“名录里的坐标只到度,我标在地图上,范围太大了,怕后续卫星关联时不准确。” 老张的声音有点低,“我已经给国防科工委发了电报,问能不能给更精确的坐标,还没收到回复。”</p>

陈恒点点头,理解老张的顾虑:“这个问号加得对,不盲目确定,是严谨的。” 他翻到区域 15,指着坐标问,“这个区域的范围里有两座山,卫星过境时会不会受地形影响?” 老张赶紧说:“我查了地形资料,两座山的海拔都在 1500 米以下,卫星的观测高度能覆盖,应该不影响。” 陈恒放下表格:“好,你再催下国防科工委的回复,争取今天拿到精确坐标,不然区域 08 的关联分析会有偏差。”</p>

老张刚回到工位,小林就拿着一张统计表跑了过来:“张师傅,你标的区域 08 范围,有 3 颗卫星的过境轨迹刚好擦着边,算不算关联?” 她指着统计表上的卫星编号,“比如外侦 05 号,5 月 8 日的过境轨迹,离区域 08 的边界只有 10 公里。”</p>

老张凑过去看了看,又拿出地图,在上面量了量:“10 公里有点远,不算。咱们得按名录里的经纬度范围来,超出哪怕 1 公里都不算,不然统计就乱了。” 小林点点头,又问:“那区域 15 有颗卫星过境时,覆盖了一半范围,算一次关联吗?”“算,只要覆盖了区域的一部分,就算一次关联,后续在备注里写清楚覆盖比例就行。” 老张耐心解释,心里却在想:这统计的标准要是不明确,后面的数据就全乱了,得和小林把所有特殊情况都定好规矩。</p>

上午 10 点,国防科工委的回电到了。李参谋拿着电报走进来,递给老张:“区域 08 的精确坐标来了,东经 958°-962°,北纬 385°-390°,比之前的范围缩小了不少。” 老张赶紧接过电报,快步走到地图前,用橡皮擦去原来的标注,重新用圆规画出精确范围,这次没有加问号,笔尖落下时稳了很多。“这下准了。” 他松了口气,把更新后的坐标表拿给陈恒看。</p>

陈恒正在和老郑讨论密电编码。“老郑,‘data-type=nuc’除了核数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我查了术语库的附录,里面明确写了‘仅用于核设施相关侦察数据标注’,没有其他语义。” 老郑指着术语库的页面说,“‘data-type=il’的范围广一些,但结合密电里的上下文,‘区域 15’‘区域 28’对应的都是军事目标,所以能确定是军事数据。”</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