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血色丰碑(2 / 2)

“开始吧。”周明沉声道。</p>

王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遥控器。没有音乐,只有粗粝的、模拟老式放映机的机械转动声响起,黑白影像瞬间占据了整个视野。</p>

第一幕:血肉磨坊·松骨峰阻击战</p>

画面:刺目的黑白!焦土、断壁残垣、扭曲的钢铁。雪花不再是浪漫的象征,而是裹尸布上冰冷的点缀。镜头剧烈摇晃,模拟战士冲锋的第一视角。</p>

声音:尖锐的炮弹破空声!重机枪撕裂麻布般的扫射声!然后是令人牙酸的、金属撞击骨骼的闷响——刺刀入肉!没有背景音乐,只有粗重的喘息、濒死的惨叫、指挥官嘶哑到破音的吼叫:“顶住!死也要死在阵地上!”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无台词厮杀,只有刺刀的寒光、喷溅的污血(在黑白画面中呈现更深的墨色)、扭曲的面孔和倒下的身影。</p>

细节特写:一只冻得青紫、紧紧攥着打光了子弹的“老套筒”步枪的手(多人共用武器);一个年轻战士腹部被刺穿,肠子流出,他竟用最后的力气死死咬住鬼子的耳朵(王巍新增的残酷细节,展现最原始的搏杀);卫生员王秀英(重要角色)拖着伤腿在弹坑间爬行,用绷带徒劳地堵住战友汩汩冒血的伤口,泪水混着血水泥泞了脸庞(泪中带血的温情)。</p>

氛围:极致的压抑、绝望、惨烈。真实到令人窒息,完美贯彻了“唯有痛彻心扉,才能铭记”的理念。</p>

第二幕:歪打正着·新兵的“神来之笔”</p>

画面:色调转为压抑的昏黄(区别于松骨峰的全然黑白)。狭窄破败的农家院落。新兵蛋子“豆子”(憨厚、胆小)被鬼子追得屁滚尿流,慌乱中绊倒,摸到一个圆溜溜的铁疙瘩(地雷)。</p>

声音:豆子惊恐的喘息,鬼子叽里呱啦的吼叫和逼近的皮靴声。紧张的音乐弦乐拨奏。</p>

关键转折:豆子闭着眼,像扔烫手山芋般把地雷朝后胡乱一扔!“轰隆!”一声巨响!画面切到院外:一辆耀武扬威的鬼子三轮摩托车被炸上了天,零件四散。追兵瞬间哑火。</p>

细节特写:豆子趴在地上,一脸懵,看着自己沾满泥的手。旁边赶来的老兵班长张大嘴,半晌憋出一句:“我滴个乖乖豆子,你小子行啊!”没有夸张的表演,只有劫后余生的荒谬感和一丝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符合历史情境,源于小人物的偶然与运气,而非神剧式的刻意搞笑。</p>

第三幕:微光·省下的半块馍</p>

画面:夜晚,破庙。寒风从残破的窗户灌入。篝火微弱。战士们蜷缩着休息。老班长(慈父形象)从怀里掏出小心包裹的半块冻得梆硬的黑馍。</p>

声音:寒风呼啸。战士肚子咕咕叫的声音清晰可闻。</p>

动作:老班长走到饿得睡不着、年纪最小的战士“石头”身边,把半块馍塞到他手里,用嘶哑的声音说:“快吃,还热乎我吃过了。”石头看着班长明显更加深陷的脸颊和干裂的嘴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想推辞。</p>

特写:老班长布满冻疮和老茧的手,强硬地把馍按在石头手心。石头最终小口小口地、珍惜地啃着冰硬的馍,眼泪无声地掉在馍上。旁边假装睡觉的战士,偷偷抹了下眼角。</p>

氛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牺牲与关怀,在绝望的寒冬里点燃一丝人性的微光。沉重中透出温暖,笑(老班长的善意谎言)中带着心酸的泪。</p>

长达数小时的分镜展示结束,放映室灯光亮起。长时间的沉默笼罩着所有人,沉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王巍站在银幕前,像一尊被战火熏黑的雕塑,等待着最终的审判。他的心血,那份沉甸甸的、浸透了血与火、真实到残酷的“答卷”,已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周明面前。</p>

“王导,”张铎率先打破沉默,声音艰涩,“松骨峰、豆子炸车、老班长省粮这些段落,无懈可击。但是”他深吸一口气,指向王巍准备的后半部分分镜脚本,“关于南京和731部队的呈现这尺度,是否真的适合动画载体?尤其是731部队那些实验细节?画面冲击力太强,是否会引起巨大争议?甚至影响播出?”</p>

秦岚也忧心忡忡地补充:“周董,王导,我理解还原历史的决心。但动画的受众包含大量青少年,如此直观地展现大屠杀的惨状和731部队的暴行,是否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是否可以用更象征、更含蓄的手法?比如只展现燃烧的城市、飘落的儿童鞋,或者只通过幸存者颤抖的讲述来侧面反映?”</p>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附和声。担忧是真实的:艺术表达的边界、社会影响、观众接受度、潜在的审查风险如同一座座大山。</p>

王巍嘴唇紧抿,下颌线条绷得像岩石,眼神却死死盯着周明,带着孤注一掷的倔强。他没有辩解,但那份“宁折不弯”的态度已说明一切。</p>

周明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看其他人,目光锐利如刀,穿透空气,落在银幕上那尚未呈现、却已沉重如山的“南京”与“731”几个字上。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瞬间压下了所有的议论:</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