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逆子(1 / 2)

强压内心的震撼,朱标沉思片刻后意识到,以蓝玉的性格,即便自己英年早逝,朱元璋又打算让允炆继承大统,那么蓝玉的最终命运早已注定。</p>

虽然令人震惊,但仔细一想,却也在情理之中。</p>

朱元璋嘴唇微动,却未吐露一字。</p>

尽管他早已察觉蓝玉性格的缺陷,却没料到他的行为竟会变得如此跋扈张扬,毫无节制。</p>

若他真懂得分寸,那么在当时的局势下,即便朱元璋为了允炆的继位铺路而清除诸多隐患,也会给蓝玉留下善终的机会。</p>

甚至在他离世之前,可以找个借口贬黜蓝玉,待允炆登基后再重新启用他,给予恩惠,继续任用他也并非不可。</p>

可这人偏偏一错再错!</p>

“蓝玉案牵连甚广,许多人因此丧命,尤其军队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p>

不少已培养的骨干,也因此遭到清洗。</p>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双方交战时又损失了几名将领……</p>

最终,靖难之役告一段落。”</p>

在靖难之役期间,为了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燕王对北方各部族放宽了控制,转而采用较为温和的策略。</p>

北方的部族趁明朝内部纷争之际再度崛起,并逐渐对朝廷表现出轻慢的态度。</p>

特别是当永乐帝派出的使节被这些部族杀害后,永乐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p>

他派遣得力将领率精锐部队前往讨伐蛮族,为被杀的使节复仇。</p>

然而,这次行动却遭遇惨败,全军覆没。</p>

永乐帝震怒,决定再次组织力量征讨蛮族,同时平定边境隐患。</p>

但环顾四周,他发现此时的大明已无合适的人选来担任主帅,唯一称职的只有他自己。</p>

于是,永乐帝亲自领兵,挥师北上,横扫漠北……</p>

随着韩成的叙述,朱元璋与朱标渐渐理解了朱棣为何会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并且为何屡次领军北伐。</p>

韩成说完后,寿宁宫偏殿陷入了短暂的寂静。</p>

“韩成,你告诉朕,老四……老四起兵是在什么时候?”</p>

朱元璋不知为何突然问起这个,只是直勾勾地看着韩成。</p>

韩成回答道:“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陛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p>

前后竟然只隔了一年时间?</p>

朱元璋眉头微皱,盯着韩成的眼神渐渐起了变化。</p>

他猛地摇头,语气坚定:“不对!绝不可能是这样!韩成,你一定对朕隐瞒了什么!”</p>

“陛下觉得何处不合?”韩成平静地问道。</p>

“太不合常理了!</p>

若依你说的,朕死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而老四在次年六月就起兵,前后只隔了一年光景。</p>

朕既然立允炆为皇太孙,必定会全力栽培他,并为他的皇位扫清障碍。</p>

朕定会告诫允炆不得对诸王下手,同时也会叮嘱诸王循规蹈矩,不可妄动。</p>

若非对自身的布局充满信心,这些亲王的问题,朕怎会坐视不管?”</p>

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即便隔着遥远的未来,他也确信自己绝不会疏忽。</p>

“就算朕早逝数载,甚至五六年,这种事朕或许还能接受。可如今仅仅一年,这事情便发生,实在令朕难以置信!”</p>

朱元璋目光如炬,已带着几分怀疑打量着韩成。</p>

他甚至在揣测,韩成此举是否别有深意,意图利用此事打击老四。</p>

韩成轻笑一声:“听上去像是编造的吧?但事实本就如此。</p>

道理可以用逻辑构建,可现实却未必如此。现实中发生的事,往往比这更荒诞。</p>

您说得没错,陛下在这件事上早有布局。</p>

建文帝未登基时,您便已仿照太子之例,让他以皇太孙身份处理国事。</p>

他也继承了太子的仁厚风范。</p>

对于诸王之事,您屡次叮嘱,禁止兄弟相争,强调诸王乃是守护大明的基石,尤其那些塞王。</p>

朱允炆对此满口应承,承诺依您的旨意行事。</p>

然而,陛下刚驾崩,朱允炆甫一登基,便在黄子澄、齐泰这些智囊的辅佐下,着手推行削藩政策。</p>

当月七月,即陛下驾崩不过两月,便将周王罢黜,将其一家押回南京,贬为平民,流放至云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