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是不是在开玩笑(1 / 2)

在这种情况下,实在耗不起时间啊!</p>

“兄长,父皇,难道就不能再多印些宝钞应急吗?”</p>

“今年已印了不少宝钞,为了平定女真三部,父皇又下令宝钞提举司增发宝钞。</p>

这样一来,数量已经超过了韩先生提到的去年总额的一成。</p>

要是再为了远征倭国而增印的话,那增发的宝钞数目可就太大了!”</p>

若非韩成提出这个一成的限制,朱标很可能会答应朱棣的请求。</p>

但现在,他不愿开这个先例。</p>

刚从韩成那里得知底线,立刻就准备破例,这在他看来有些不妥。</p>

“那……等以后在倭国找到金银后,再把这缺口补上,您觉得这样如何?”</p>

朱棣仍不死心,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p>

听闻此言,朱标与朱元璋都将目光投向了韩成。</p>

显然,他们对此动心了!</p>

韩成摇了摇头:“不可。</p>

大明疆域辽阔,未来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花钱之处。</p>

每次遇到问题都提前预支,随时增印,那这样的规定岂不是形同虚设?</p>

必定会被滥用。”</p>

皇帝和太子皆为英明睿智、自制力极强之人。即便如此,在此事上尚无法恪守界限,后世之人便更不必提了。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届时这些规定定会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价值。</p>

听闻韩成之言,原本对朱棣提议有所心动的朱元璋与朱标顿时失去了兴趣。</p>

“老四,你也听见了,事情就是这样,绝不可行……”</p>

“嗯,我明白了,大哥。”</p>

朱棣的声音低沉,整个人仿佛霜打的茄子般萎靡。</p>

朱标见状心中亦感伤怀,却也无计可施。</p>

“若缺钱的话,我倒有个法子,短时间内能筹措出攻打倭寇所需资金……”</p>

站在一旁思索片刻的韩成,随即开口说道。</p>

无论何讨伐倭寇,他都会鼎力相助。</p>

眼见朱棣因资金问题无法及时出击而苦恼,韩成同样感到惋惜。</p>

因此,他决定趁此机会再加一把劲。</p>

韩成的话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尤其是朱棣,惊喜交加,几步走到韩成身旁,急切地问道:“有何妙计?!”</p>

寿宁宫偏殿内,韩成话音刚落,朱氏父子三人便激动不已。</p>

特别是朱棣,看向韩成的眼神满是期待。</p>

朱元璋与朱标在震惊之余,也飞速思考着,试图找出短时间内筹措巨额资金的方法。</p>

可惜,除了强硬加税外,他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主意。</p>

显然,韩成的办法并非加税。</p>

毕竟韩成连多印宝钞都不愿,那种比超量印刷宝钞危害更大的加税法,他肯定不会采用。</p>

但不开征,又无法从倭国获取金银,他们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别的办法能在短时间聚敛这么多财富。</p>

在众人的注视下,急于休息的韩成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截了当地抛出了自己的方案。</p>

“办法很简单,解除海禁,重建市舶司。”</p>

韩成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等着听他解答的朱元璋、朱标以及朱棣都是一愣。</p>

这可真是胆大包天了!不久前皇帝还在骂哪个不孝子孙把他的海禁不当回事呢。</p>

如今韩成倒好,直接当着皇帝的面提议开放海禁,重建市舶司。</p>

这份勇气,确实令人刮目相看。</p>

朱元璋眉心微蹙,脸上浮现出几分失落。他原以为韩成会献上什么石破天惊、扭转乾坤的妙计。</p>

谁曾想,竟是这般提议!</p>

“此法万不可行。”</p>

朱元璋果断摇头,否决了韩成的建议。</p>

韩成没想到皇帝拒绝得如此坚决,略感惊讶。</p>

“为何?是因为先前颁布了海禁令,此时若又要解除禁令,恢复市舶司,显得反复无常,有损陛下的威严吗?如果是这样,臣有一言相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