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我忍什么忍(1 / 2)

朱棣听罢,心中狂喜,连忙单膝跪地,郑重地接过旨意:“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所托,若不能灭此顽敌,绝不归来!”</p>

朱元璋拍了拍朱棣的肩头,满意之情溢于言表。</p>

然而,片刻后,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虽说可以立即筹备此事,却不可草率行事。”</p>

“那地方太过遥远,与咱们以往的征战不同。这次可是要渡海而战,距离我大明国土甚是遥远啊!”</p>

朱元璋缓缓吐出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怒火与急切,沉声对朱棣说道。</p>

尽管他在知晓倭寇后来的种种恶行之后,恨不得立刻派兵将其剿灭,可理智告诉他,这样的冲动必须克制。</p>

打仗可不是一时兴起之事,需得谨慎规划,否则只会自食其果。</p>

身为征战多年的老将,朱元璋对此再清楚不过。</p>

朱棣听罢,也收敛了喜悦,深吸一口气:“儿臣明白了。”</p>

燕王妃染恙,加之倭的所藏金银无数,还有韩成方才提及的倭人于中原犯下的罪行,令朱棣恨不得即刻发兵踏平倭国,哪能再多等片刻?</p>

然而,他并非毫无阅历的少年。</p>

深知作战非同儿戏,需周全准备、充足粮草,岂是一时冲动便能动手?</p>

更何况渡海征伐倭国,更需万分谨慎,否则一旦败绩,实乃憾事。</p>

所以他虽心潮翻涌,仍沉得住气答应下来。</p>

“提起此事,这倭国不仅与后来的华夏仇深似海,对大明亦无半点善意。</p>

我朝平定北元之后,曾遣使通告周边诸国,告知他们新主已立,日后当效忠于我大明。</p>

高丽等国纷纷归顺并纳贡。</p>

唯有倭国不知好歹,不仅拒绝归附,还杀害了我派去的使者!”</p>

朱元璋谈及此事,威严尽显,满腔怒火难以抑制。</p>

“你就这么咽下了这口气?”</p>

韩成看向朱元璋,疑惑问道。</p>

这般反应倒不像他的作风。</p>

细细思量,韩成确实不曾听闻朱元璋对倭国动武。</p>

再一回想,他记起更多朱元璋对付倭国的事情,心头不禁泛起异样念头……</p>

“我忍什么忍!”</p>

朱元璋忽然重重拍了一下朱棣的大腿,说道:“吾曾命人即刻建造巨舰,准备讨伐倭寇,迫使其臣服。”</p>

韩成闻言道:“此事……似乎应是洪武二年的旧事,如今已至洪武十五年,过去整整十三载。这么长时间,莫非还未准备妥当?”</p>

韩成此言一出,朱元璋顿时粗着嗓音道:“吾下令后,龙江宝船厂便全力打造战船,筹备海上征伐。然而彼时大明初立,北元余部势力犹存,国内局势尚未安定,需应对多处战事。</p>

诚意伯曾劝我暂且按捺,一切皆要以大明社稷为先。</p>

倭寇所为固然是过,但倭国距我大明甚远,威胁有限。</p>

当时理应集中精力对付北元残党,尽快恢复民生。</p>

他还提到,当年忽必烈两度欲攻倭国,耗费大量舟船、兵士与资源,结果两次均因暴风雨未至倭国便损兵折将,尸骨无存。</p>

若在陆上交锋,吾自不惧,但这种不见敌面便损兵折将的战事,实不愿轻启。</p>

再者,倭国不过弹丸小邦,贫瘠荒凉,即便攻下亦难获太多利益,得不偿失。</p>

反复权衡之后,吾也渐渐熄了这般念头。”</p>

刘伯温这张嘴你又不是不清楚,口才极佳,连死物都能说得活灵活现。</p>

而且他擅长推演预测,既然他说了,那自然得信。</p>

朱元璋先前拿已故的胡惟庸当替罪羊,如今又将早于胡惟庸离世的刘伯温搬出来顶缸。</p>

听朱元璋提及诚意伯刘伯温时,韩成心中满是惋惜。</p>

要是他能早几年穿越就好了。</p>

那样便能亲眼见到那个被传颂的奇人——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统一江山的刘伯温。</p>

毕竟传闻中,刘伯温的威名着实不小,像斩龙脉、烧饼歌这类事,光听就令人向往。</p>

可惜刘伯温已故多年。</p>

“陛下此言,我深信不疑。”</p>

韩成此话一出,朱元璋竟隐隐松了口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