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张卫国和谢彪召集了核心会议,进行第二次分红。</p>
这一次,他和谢彪作为主要投资人,每人分得了600万,各自的账户上再次增添了一笔巨款。</p>
而剩余的200万,则悉数作为奖金,按照各人贡献大小,分发给集团里的骨干成员和工厂的全体员工。</p>
时间很快来到了1987年。</p>
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入,鹏城这座年轻的城市,日新月异。</p>
李汉庭也在这一年风光回到了港岛,他在内地这几年,不但彻底熟悉了国情,还为港岛的家族生意拓展了新的版图,积累了丰富的人脉。</p>
他的回归,象征着李家对内地市场的关注,正在逐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
与此同时,张卫国这些年的资产也在飞速膨胀。</p>
边境贸易的巨额利润,加上鹏城特区内各类投资的回报,以及羊城服装厂的稳定运营,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账上可供支配的资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600多万。</p>
张卫国知道,成立房地产公司的时机,已经成熟了。</p>
他看向身边的谢彪,这些年,谢彪和阿强对张卫国可谓言听计从。</p>
张卫国的每一个决策,即便最初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最终的结果都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p>
当张卫国提出要进军房地产开发时,谢彪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p>
“卫国兄弟,你说干房地产,那咱们就干。我这里还有些闲钱,全都拿出来,跟着你一起干!”</p>
他二话不说,当即拿出了1500万,作为入股资金。</p>
这笔钱,让他在新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中,占据了35的股份。</p>
而张卫国,则投资了3500万,持股65,成为绝对控股方。</p>
很快,一家名为鸿发地产有限公司的房地产企业,在鹏城注册成立。</p>
公司成立后,张卫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鹏城当时最热门的沙头角片区,成功拍下了一块六百万的地皮。</p>
这块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升值潜力巨大。</p>
随着地皮的尘埃落定,鸿发地产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进军房地产市场的号角。</p>
张卫国并没有满足于鹏城一隅,他深知,要将事业做大,就必须走向全国。</p>
在鹏城站稳脚跟后,鸿发地产随即启动了大规模的融资贷款计划。</p>
凭借张卫国稳健的经营策略和此前积累的雄厚资本,银行对鸿发地产的信誉评估极高,贷款审批流程也异常顺利。</p>
有了充足的资金流,鸿发地产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p>
在羊城、沪市、京市、苏市等一批全国一线、二线城市,鸿发地产纷纷拿地,开始建设大规模的住宅小区。</p>
从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张卫国都亲自把关,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当地的标杆。</p>
从1987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国经济迎来了一轮高速发展期,房地产市场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p>
鸿发地产凭借精准的战略布局和高效的执行力,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p>
张卫国的个人资产,也在这几年间,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从5600多万猛增至了惊人的29个亿。</p>
他账户上的数字,已然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p>
更重要的是,他空间里的那些金条、珠宝首饰和古玩字画,也在这些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藏市场的兴起,全都大幅升值。</p>
张卫国粗略估算了一下,自己的总身家,保守估计应该已经达到了60亿人民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