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脸颊微红,低头拨弄琴弦。赵佶看着她娇羞的模样,心里泛起异样的情愫。他拿起刚写好的词稿,递给李师师:“这是朕新填的《燕山亭》,还没给别人看过,姑娘替朕看看?”</p>
词稿上写着“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字里行间满是爱慕之意。李师师看完,提笔在末尾添了一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既回应了词中的情意,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p>
夕阳西下,画舫靠岸。赵佶邀请李师师:“明日朕在宫中设宴,演奏新制的《大晟乐》,姑娘可愿来一听?”</p>
李师师婉拒:“陛下宫中自有仙乐,奴家蒲柳之姿,不敢叨扰。若陛下想听曲,樊楼的月亮,比宫中更亮些。”</p>
赵佶没有强求,目送她登上岸边的马车。马车驶过虹桥时,李师师掀开帘布回望,只见画舫上的帝王还站在船头,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p>
第三章 樊楼密室的情愫暗涌</p>
宣和二年的冬夜,樊楼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赵佶顶着风雪来到樊楼,李师师早已在顶楼密室备好酒菜,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室外的严寒。</p>
密室布置得雅致清幽,墙上挂着赵佶赏赐的字画,桌上摆着李师师亲手做的几样小菜。赵佶脱下沾雪的披风,接过李师师递来的热茶:“还是你这里暖和,宫里虽大,却冷清得很。”</p>
“陛下是九五之尊,自然有许多身不由己。”李师师为他斟酒,“奴家这里虽简陋,却能让陛下暂时忘却烦忧。”</p>
赵佶喝着酒,看着李师师忙碌的身影。她今日穿了件湖蓝色的锦裙,领口袖口绣着暗纹,比起初见时的素净,多了几分妩媚。“最近朝堂事多,金人在边境蠢蠢欲动,蔡京他们却只知搜刮民财,朕心里闷得慌。”</p>
“陛下是天子,要以国事为重。”李师师放下酒壶,“奴家虽不懂朝政,却知道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稳。”她拿起琵琶,“臣妾为陛下弹首《平沙落雁》吧,愿边境安宁,国泰民安。”</p>
琴声悠扬,赵佶听得入神。他想起第一次在樊楼听她唱歌的情景,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他成了她的常客,她也从青涩少女长成了风情万种的女子,两人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或恩客关系。</p>
一曲弹罢,赵佶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因常年抚琴有些粗糙,却带着温暖的触感。“师师,朕想封你为妃,带你入宫。”</p>
李师师抽回手,低头看着炭火盆:“陛下,奴家在宫外自由自在惯了,入宫怕是会不适应。再说,樊楼需要奴家,那些听曲的文人墨客,也需要一个能懂他们词的人。”</p>
赵佶叹了口气:“朕知道你的心意。你放心,朕不会强迫你。只是这乱世将至,留在宫外终究危险,朕会派侍卫保护你。”</p>
他从怀里掏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天下一人”四个字,是他的私印。“拿着这个,以后若有难处,凭此玉佩可调动禁军。”</p>
李师师接过玉佩,贴身收好:“多谢陛下厚爱。奴家也有礼物送陛下。”她取来一幅画卷,上面画着汴河春色,正是当年画舫上的景致,“这是奴家画了半年才完成的,愿陛下见画如见春色,心中常存暖意。”</p>
赵佶展开画卷,只见笔触细腻,色彩明快,把汴河的繁华与春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忍不住赞叹:“师师不仅歌喉好,画技也如此精湛,真是难得的奇女子。”</p>
雪越下越大,密室里却暖意融融。两人对坐饮酒,谈诗词,论书画,偶尔提及国事,李师师总能以女子的细腻给出独到的见解。赵佶忘记了自己是皇帝,李师师也忘记了自己是名妓,只是两个在寒夜中相互慰藉的灵魂。</p>
夜深时,赵佶起身告辞。李师师送他到门口,雪光映在她脸上,宛如画中仙子。“陛下路上小心,雪大路滑。”</p>
赵佶点点头,转身踏入风雪中。走了很远,他回头看见樊楼的灯光依旧亮着,像黑夜里的一颗孤星,温暖而明亮。</p>
第四章 金殿词案的风波骤起</p>
宣和七年,金人铁骑逼近汴梁,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御史中丞李纲上奏,弹劾蔡京、童贯等人误国,顺带提及徽宗与李师师的往来,称“帝王沉迷风月,不理朝政,才致国难当头”。</p>
金銮殿上,赵佶看着奏折上“樊楼夜宴,密室私会”等字眼,气得浑身发抖。“李纲!你竟敢污蔑朕!”</p>
李纲跪在地上,昂首道:“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满城百姓都在议论,说陛下为了李师师,耗费国库修建暗道直通樊楼,还赏赐无数珍宝,这些钱若用在边防,何至于让金人如此嚣张!”</p>
大臣们分成两派,有人支持李纲,认为当务之急是整肃朝纲;有人则替徽宗辩解,说帝王风流无伤大雅。蔡京趁机煽风点火:“李纲这是借题发挥,实则是想扳倒陛下亲信,把持朝政!”</p>
争论传到樊楼时,李师师正在整理赵佶赏赐的字画。丫鬟慌慌张张跑进来:“姑娘,不好了!御史台弹劾您魅惑君王,说您是亡国祸水呢!”</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