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的 drg 错题本</p>
示教室的白板上,drg 病组成本曲线像道陡峭的山峰,二十名实习生盯着 “冠状动脉介入” 的控费案例,眉头紧锁。“进口导丝 3000 元 / 根,” 规培医生小林指着数据,“椰壳导丝成本 30 元,但需要额外记录‘焐热时长’,耗时 8 分钟。”</p>
“在‘成本 - 温度’坐标系中找最优解,” 顾承川敲了敲白板,“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他展示椰壳导丝的消毒记录:“撒哈拉的骆驼毛纤维消毒法,耗时比标准流程少 5 分钟,成本低 90—— 温度操作可以是控费的加速器。”</p>
实习生们分组讨论时,小陈提议:“删减‘焐热时长’字段,用机器预热替代人工,节省时间成本。” 李小南摇头:“机器预热的 37c是标准值,而医者掌心的温度波动,藏着患者血管的个性化适应数据。” 他调出牧民的档案,“焐热 30 秒的导丝,让术后血管痉挛率下降 18,相当于节省 2000 元解痉药费用。”</p>
“试试这个,” 顾承川拿出 “低成本温度包”,里面有患者故事手册、简易震颤频率计、椰壳纤维消毒布,“用患者的语言解释控费 —— 比如告诉阿公,椰壳导丝是‘沙漠里的清凉风’,比进口导丝更懂骆驼的心跳。” 小林翻开手册,牧民的黏土心故事让他突然开窍:“温度记录不是负担,是让患者信任的桥梁。”</p>
drg 控费模拟考试现场,实习生们面对 “如何向贫困患者解释导丝选择” 的考题,有的画了带缝的椰壳,有的用手机播放驼铃声。“进口导丝像城里的空调,” 小林对着模拟患者演示,“椰壳导丝是阿公家里的蒲扇,一样凉快,还不费电。” 这种比喻让考核组的资深医生们纷纷点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