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枣核针的诞生》(1 / 2)

《枣核针的诞生》</p>

2007 年 4 月 10 日,上午十点,器械室的台灯在顾承川的镜片上投下圆形光斑。他的薄茧捏着老枣核,指尖感受着果核的弧度 —— 尖锐的两极、饱满的中部,与三年前林研掌心的刺青形状完全一致。</p>

“顾老师,” 沈星遥的红绳在游标卡尺上晃成抛物线,“枣核的流体力学数据出来了!” 她指着 3d 模型,两端的锐角能减少 28 的组织切割力,中部的弧度让穿刺阻力降低 22,“和您设计的缝合针完全吻合。”</p>

顾承川点头,手中的不锈钢针体已打磨出枣核轮廓,针体表面的年轮纹,是用老枣树皮的显微结构蚀刻而成。当针尖接触模拟皮肤时,针脚自动形成螺旋轨迹,在显微镜下显影出 “平安结” 的雏形 —— 那是老枣树枝桠在暴风中自我保护的姿态。</p>

“沈护士,” 他的薄茧触到针体的年轮纹,突然想起父亲急救箱里的铜片挂件,“把针体纹路和铜片的‘平安’刻痕比对。”</p>

沈星遥的红绳在扫描仪上绕出同心圆:“吻合度 99!” 她的声音突然发颤,“顾老师,这纹路,和您母亲日记里夹着的纸条……”</p>

泛黄的纸条从母亲的日记中滑落,钢笔字迹停留在 1998 年 8 月:“修平用枣核磨针,说‘最锋利的刀,藏在最甜的果实里’。他在针体刻下年轮,说每圈都是洪水的印记。” 顾承川的喉结滚动,发现纸条背面,画着与自己手中完全相同的枣核针草图,针尾处标着极小的 “川” 字 —— 父亲早已为他设计好了,这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手术刀。</p>

“郑义,” 他望向正在调试 ai 的实习生,“测试枣核针的组织相容性。”</p>

实习生的键盘声在器械室回响,错题本摊开在老枣树的解剖图旁:“顾老师,针体的年轮纹能引导成纤维细胞排列!” 他调出显微镜影像,细胞正沿着纹路形成保护软组织的环形结构,“就像老枣树在伤口处分泌的愈合树脂。”</p>

午后,顾承川在模型上演练枣核针缝合。当针尖刺入模拟血管的瞬间,腕部的枣木夹板传来轻颤,针脚在血管壁上留下的轨迹,与三年前林研瘢痕的愈合曲线完全重合。沈星遥的红绳在治疗车敲出 68 次 / 分的节奏,郑义调整灯光模拟枣树的阴阳向光照,整个场景,像在重演父亲三十年前未完成的共生实验。</p>

“顾老师,” 江凛突然推门进来,手中的培养皿泛着诡异的荧光,“枣核针接触患者血液时,年轮纹会发出荧光!” 他指向培养皿,血液中的白细胞正围绕针体排列成年轮状,“和三年前林研的瘢痕渗液反应完全相同。”</p>

顾承川的薄茧触到针体的荧光纹路,发现发光频率与老枣树的生物电信号同步。郑义的 ai 系统突然发出刺耳警报,大屏幕上,老枣树主根区的荧光反应增强 400,与枣核针的信号形成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