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试种的泽泻终于有了模样,球茎虽不如汉川的大,却更紧实,断面雪白,捏一把能挤出粉来。赵德山捧着球茎,眼泪掉了下来:“这草认家了!建瓯的水土,把它养得更‘粉’了!”村民们用新收的泽泻煮水,治好了不少人的湿症,豪栋村的田埂上,第一次响起了唱泽泻的歌谣:“闽江水,润如玉,泽泻生在咱厝边……”</p>
第三回 医案渐丰 口碑初起</p>
泽泻在豪栋村扎下根,林鹤年的“回春堂”成了远近闻名的“泽泻药铺”。他根据建瓯人的体质,摸索出许多新用法,病案记了满满三大本。</p>
有个采茶女,常年在雾里劳作,得了“痰湿咳嗽”,痰白得像棉花,咳起来没完没了。林鹤年用泽泻配半夏、陈皮,泽泻利水湿,半夏化痰浊,陈皮行气,三药同煮,药汤喝起来微苦带辛。采茶女喝了十日,痰少了,呼吸也顺了,说:“喉咙里像被雾洗过,清爽!”</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豪栋村的老族长,患“膏淋”多年,尿液浑浊如米泔,腰还总发酸。林鹤年想起赵德山说的“盐制泽泻入肾”,便用盐水浸泡泽泻,晒干后配杜仲、牛膝。老族长连服半月,尿液清了,腰也不酸了,逢人便说:“林掌柜的泽泻汤,比神仙水还灵!”</p>
阿榕跟着师父学医,发现建瓯的泽泻“粉性足”,利水却不燥,特别适合体虚的人。有个产妇,产后水肿,奶水还少,林鹤年让她用泽泻配当归、黄芪,泽泻利水不伤阴,当归补血,黄芪催乳。产妇喝了几日,肿消了,奶水也足了,她婆婆特意送来一篮新摘的橘子,说:“这草不光治病,还能帮人养娃娃!”</p>
这些病案,林鹤年都仔细记下,连泽泻的采挖日期、炮制方法、配伍比例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建瓯的泽泻在“土运太过”的年份长得最好,药效也最强,这正应了《黄帝内经》“土生湿,湿生土,泽泻得土之精,能克湿”的道理。药铺的墙上,渐渐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泽被闽川”“利水圣手”等字样,映着药柜里雪白的泽泻,格外显眼。</p>
第四回 技艺传家 初显声名</p>
赵德山老了,把泽泻种植的手艺传给了儿子赵石柱,自己则在豪栋村安度晚年。赵石柱比父亲更肯琢磨,他发现建瓯的黏土保水性强,种出来的泽泻球茎更圆,便改良了排水沟的走向,让水流“绕着田走,不穿田过”;他还观察到,月光足的夜里,泽泻长得更快,便在田边种了几棵桂花树,“借月光,增灵性”。</p>
林鹤年的“回春堂”,开始收购周边村庄的泽泻,他定下规矩:“个大、色白、粉性足者为上,虫蛀、色黄者为下”。药农们为了种出好泽泻,都跟着赵石柱学技术,豪栋村周边的泽泻田,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几十亩,青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p>
有一年,建宁府知府的母亲得了“湿热黄疸”,遍请名医无效。知府听闻建瓯泽泻神奇,派人来“回春堂”求药。林鹤年选了最好的建泽泻,配茵陈、栀子,特意嘱咐用闽江水煎药。知府母亲喝了药,黄疸渐渐退了,知府亲笔写下“建泽神草”的匾额,送到药铺,建瓯泽泻的名声,就这样传到了府城。</p>
林鹤年把匾额挂在药铺最显眼的地方,对阿榕说:“这匾额不是给我的,是给这方水土的。建瓯的山雾、闽江的水、药农的手,才养出这样的好泽泻。”他开始整理这些年的经验,写下《建泽泻种植与应用纪要》,里面详细记录了建瓯泽泻的特性:“生于闽北湿土,得雾露之精,性甘淡而偏润,粉性足,利水而不伤阴,尤宜南方湿热体质。”</p>
这本书没有刊印,却在药农和医者之间手抄流传,成为建泽泻最早的“地方标准”。豪栋村的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在泽泻田劳作,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排水,什么时候该施肥,知道泽泻叶能当书签,球茎能治“大肚子病”,这些知识,像泽泻的根须,悄悄扎进他们心里。</p>
(上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