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的发现、命名与使用(1 / 2)

一、最早发现时间</p>

白术作为独立物种的发现时间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白术与苍术统称为“术”,未被明确区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从形态和药性角度区分两者,指出“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 。这一记载标志着白术作为独立药用植物被识别,其特征与现代白术(atractylodes acrocepha)高度吻合。</p>

此前的秦汉文献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中虽有“术”的记载,但据考证,当时所用的“术”实为苍术(atractylodes ncea)。例如,《五十二病方》中“术”的分布区域与苍术的生长环境一致,且未提及白术特有的健脾安胎功效 。因此,白术作为独立物种的发现应晚于苍术,其明确的植物学特征直到南北朝才被记录。</p>

二、最早命名时间</p>

白术作为独立名称的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使用“白术”这一名称,并与“赤术”(苍术)并列记载 。这一命名依据白术的形态特征(根色较白)和药用特性(偏补),与苍术形成区分。</p>

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的记载中“白术”仍带有地域性特征,如提到“术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这些产地与现代苍术的分布区域重叠。这表明南北朝时期白术的命名尚未完全脱离苍术的影响,其基原可能仍存在一定混淆。直到宋代,随着白术栽培技术的发展和药用需求的增加,“白术”才逐渐成为独立药材的正式名称。</p>

三、最早使用时间</p>

白术的明确药用记载始于南北朝之后,但实际应用可能更早。以下是关键时间节点:</p>

1 南北朝前的模糊使用:</p>

秦汉文献中的“术”多为苍术,但部分方剂可能间接涉及白术。例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术”的应用(如五苓散、理中丸)在宋代校订时被统一改为“白术”,但原着中实为苍术。现代研究发现,部分汉代方剂(如《养生方》中的通便方)可能隐含白术的功效,但缺乏直接证据。</p>

2 南北朝至唐代的明确应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