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特意考证“吃力伽”之名:“梵语teyaka,义净译为吃力伽,即白术也。其补益之力,如佛经所言‘普度众生’,不拘僧俗。”他还记录了民间用白术的“佛事药俗”: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百姓会将白术与香药混合,制成“浴佛香汤”,“洗之能除秽气,健脾胃,盖取‘清净身心’之意”。</p>
江南一带,还兴起“白术供佛”的习俗:秋收后,药农会选最饱满的白术,供于观音像前,祈祷“来年药苗兴旺,家人安康”。有位老药农说:“白术得菩萨护佑,才长得这么好;我们供奉它,也是感念它救人的恩德。”这种朴素的信仰,让白术的“神性”与“药性”在民间完美融合。</p>
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一则趣闻:苏州寒山寺的僧人,用寺后药圃的白术,配伍当地的桂花,制成“桂香白术饼”,“香甘可口,食之健脾,香客争相求购”。这饼虽无“吃力伽”之名,却延续了“药食同源”“佛医济世”的初心——白术的“补益之力”,早已从药丸化为日常滋味。</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第八卷:结语·赞诗·跨界之光</p>
从唐代义净译经识药,到宋代医典收录;从宫廷御药的金箔包裹,到市井饼饵的烟火气息,“吃力伽”(白术)的故事,跨越了宗教与医学、异域与本土、神圣与世俗的界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注脚。</p>
它最初是梵典中的“teyaka”,因高僧的慧眼与医者的实践,与中原白术相融,既保留了“补益之力”的核心,又融入了中医“五行生克”“四气五味”的智慧。正如义净法师所言:“佛法东传,不失本真;药草西行,亦存其性。”这种跨文化的对话,让一味药草超越了地域与时代,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信仰与科学的纽带。</p>
吃力伽赞诗</p>
梵典东来译伽名,白术藏真合佛心。</p>
甘温能补脾虚损,香烈可疏气郁沉。</p>
御苑金丸曾济世,市井饼饵亦安神。</p>
千年跨界慈悲力,化作春苗润万民。</p>
尾章</p>
如今,茅山的白术仍在向阳坡生长,佛经中的“teyaka”早已化为中医典籍里的“白术”,而“吃力伽”这个带着异域回响的名字,偶尔会出现在古医书的泛黄纸页上,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从不排外,正如白术能容纳沉香的馥郁、茯苓的清润、姜附的温热,传统医学也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养分中,生生不息。</p>
这株从丝绸之路上走来的草木,最终告诉我们:所谓“圣药”,不在名字的神圣,而在“济世”的初心;所谓“智慧”,不在固守一方,而在“相融”的胸怀。</p>
(全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