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年间,有位叫陈言的医者,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三因学说”,他分析“老君益寿散”时说:“此方兼治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饮食劳倦),白术健脾为核心,盖脾为‘后天之本’,能御百病。”他还根据“五运六气”调整方剂:“木运年加柴胡,火运年加麦冬,土运年加干姜,金运年加五味子,水运年加附子”,让古老的丹方更贴合天时变化。</p>
第八卷:明清考镜,术承古今</p>
明清两代,考据学兴盛,医者们重新审视“老君益寿散”的本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白术的性味、配伍、产地做了详细考证:“白术,《本经》列为上品,《云笈七签》言其为老君益寿散君药,其功在健脾燥湿,‘益寿’者,非延年不死,乃健运脾胃而得身轻体健也。”他还收录了民间用白术的“土法”:“治产后缺乳,白术炖猪蹄,加通草少许”“治老人夜尿多,白术配益智仁,水煎服”。</p>
清代乾隆年间,《本草从新》的作者吴仪洛,亲赴茅山考察白术种植。他见药农在霜降后采挖白术,用竹刀刮去外皮,以米泔水浸泡三日(去燥性),再晒干窖藏,感叹道:“古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法,至今不废,此乃白术药效不减的根本。”他在书中特别指出:“老君益寿散中,白术需用‘陈术’(存放三年以上者),新术燥性烈,久服伤阴。”</p>
道光年间,有位叫王清任的医者,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致病”理论,他对“老君益寿散”加以创新: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桃仁、红花,治“老年血瘀兼脾虚”者。有位八十老翁,常年心悸胸痛,用此方后,胸痛渐止,步履稳健,他说:“这药里有股土气,吃下去心里踏实。”</p>
白术赞诗</p>
老君炉里炼真精,白术为君统五行。</p>
甘温能补脾虚损,苦燥可消湿浊盈。</p>
丹散能延百年寿,粥汤可养一身轻。</p>
莫道仙方藏云笈,田间陌上有长生。</p>
结语</p>
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丹方,到崔文子的终南济世;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到《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老君益寿散”与白术的故事,跨越千年,印证了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传承脉络。最初,它是道教炼丹的“仙方”,在民间医者的试错中,逐渐褪去神秘色彩,成为健脾益寿的实用方剂;白术也从“仙丹基石”,变成了可入膳、可入药的寻常草木,却始终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智慧——顺应四时生长,调和五行偏颇,以草木之性补人身不足。</p>
如今,茅山的白术仍在霜降后采挖,参苓白术散仍是药店的常备药,白术茯苓糕仍是江南的传统点心。这株从神话中走来的药草,早已融入生活的烟火气,它告诉我们:所谓“长生”,不过是脾胃健运、气血调和的自然状态;所谓“智慧”,正是从草木中悟天地之道,从实践中得济世之法。</p>
(全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