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在炼丹台见到野生白术,叶片紫晕更浓,根茎断面朱砂点如繁星,惊叹道:“葛玄仙翁所言不虚,此乃天地赐给南方的祛湿良药!”他向山民请教种植之法:“何时下种?何时采收?”山民答:“清明下种,霜降采收,需经三冬两夏,方得真味。”孙思邈一一记下,又采集了不同年份的白术标本,带回长安。</p>
在《唐本草》中,孙思邈专门为白术立目,写道:“白术生江南山谷,幕阜者佳。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他还收录了葛洪的“理中汤”“白术散”,并补充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治小儿久泻,白术炒黄,研末,米汤调服,效如神。”</p>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收录了以白术为主药的“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这些方剂至今仍是中医健脾的常用方。其中“参苓白术散”,正是在葛玄“白术配茯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入莲子、山药等,健脾祛湿之力更胜,被誉为“治脾虚泄泻之圣药”。</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明清时期,平江白术的名声越来越响。《湖南通志》记载:“平江幕阜山产白术,断面朱砂点,香气烈,入药最佳,岁贡京师。”当地药农形成了独特的种植技艺:“用腐叶土栽培,忌连作,三年一换地,采收后用竹刀刮皮,米泔水浸三日,晒干后窖藏。”这些技艺,正是从葛玄时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延续而来,融入了世代药农的实践智慧。</p>
第八卷:岁月流芳,药魂永续</p>
清末民初,西医传入中国,有人质疑中药“不科学”,平江白术却以其确切的疗效,在民间稳稳扎根。1938年,湘北会战期间,日军封锁了药品运输线,战地医院的军医们缺医少药,当地药农自发组织起来,将窖藏的白术送到前线。</p>
老中医李松年带着弟子,在战地医院用白术救治伤员:对伤口感染化脓者,用白术配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对长期卧病、消化不良者,用白术配鸡内金、麦芽(消食健脾);对重伤后气血亏虚者,用白术配当归、黄芪(益气养血)。有位腹部中弹的士兵,高热不退,腹胀如鼓,李松年用白术配大黄(通腑泄热)、厚朴(行气),一剂药下去,士兵排出黑便,高热渐退,竟奇迹般活了下来。</p>
新中国成立后,平江白术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幕阜山的白术因土壤中富含锌、铁等微量元素,有效成分挥发油、苍术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产地,这正是“道地药材”的科学佐证。如今,幕阜山脚下建起了万亩白术种植基地,传承着葛玄时代的“顺时种植”理念,采用生态种植技术,让这株仙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p>
幕阜白术颂</p>
祝融炼丹地,葛仙种药苗。</p>
朱砂凝断面,香气透云宵。</p>
甘温培土气,苦燥祛湿潮。</p>
千年传济世,一术救沉疴。</p>
从葛玄炼丹台的第一株白术,到如今漫山遍野的药田;从口耳相传的“神仙草”,到典籍记载的“健脾要药”,平江白术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每一味草药背后,都藏着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藏着医者仁心的传承,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之道。</p>
(全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