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1 / 2)

沙参作为常用中药,其临床使用与炮制方法的历史演变,与品种辨析、药性认识深化及临床需求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历代本草与医籍记载,可大致分为以下阶段:</p>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初始记载,品种未分,炮制简略</p>

沙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其功效为“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未明确品种,亦未提炮制,推测为原生药材直接使用(如洗净、切片)。</p>

魏晋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次描述沙参形态:“根如葵根,大者如指,赤黄色,性苦恶,白实者良”,仍未区分南北,但开始关注药材质量(“白实者良”)。此时炮制仍以简单净制为主,如“去芦”(去除根头残留茎基),因芦头多木质化,非药用部分需去除以保证药效。</p>

二、隋唐至宋代:应用扩展,炮制初步规范</p>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沙参多与麦冬、玉竹等配伍,用于“肺痿”“咳嗽”等证,功效向“润肺止咳”扩展。此时炮制仍以净制、切制为主,如“切”“锉”(便于煎煮溶出药效)。</p>

宋代是中药炮制规范化的关键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沙参炮制需“去芦,洗,切,焙”,增加“焙”(低温干燥)步骤,既便于储存,又避免高温破坏成分。同时,沙参在方剂中应用增多,如《圣济总录》中“沙参汤”治“肺热咳嗽”,此时仍未明确区分南北沙参,多为桔梗科植物(后世南沙参)。</p>

三、金元至明代:药性认识深化,品种开始辨析</p>

金元时期,医家对沙参药性的认识从“补中益肺”转向“滋阴润燥”。李东垣《珍珠囊》提出沙参“甘苦微寒,清肺火,补肺气”,明确其寒凉之性;张元素进一步总结其“主咳逆上气,补五脏之阴”,为后世“养阴”功效奠定基础。</p>

明代,沙参品种混淆问题凸显。李时珍《本草纲目》首次指出:“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开小紫花,长穗如铃铎,结实如冬青实,中有细子。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白色,像人参而体轻松……” 描述的实为桔梗科南沙参。</p>

同时,明代医家开始注意到另一种“沙参”(伞形科植物,后世北沙参),如《本草汇言》载:“北地沙参,质地坚实,味甘微苦,功专滋阴清肺”,但未明确与南沙参的区分。炮制方面,《本草品汇精要》细化为“去芦,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强调“润透”(软化药材便于切片),避免有效成分流失。</p>

四、清代:南北沙参明确区分,炮制与功效关联深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