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莱阳沙参的名声已传遍南北。上海的药商来收购,必带《莱阳县志》核对:“要那‘甲于天下’的,根长过尺,色白如脂,断面有珠的。”北京的同仁堂,将莱阳沙参列为“北沙参”正品,在药目上注:“莱阳产者,甘润之力最胜,治阴虚燥咳,每用必效。”</p>
当地老中医王敬之,用莱阳沙参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有个京剧名角,久咳失音,用了许多药无效,王敬之取沙参五钱,配蝉衣一钱(引药上达咽喉)、玉竹三钱(助沙参滋阴),煎汤代茶,半月后嗓音复原。名角谢以重金,王敬之不受,只道:“是莱阳的沙参好,它生在咱这沙地,懂咱这人间的燥渴。”</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王敬之还整理了《莱阳沙参医案》,收录民间验方百余则,其中“沙参麦冬汤”“沙参百合粥”等,至今仍是滋阴润燥的常用方。这些验方,有的来自药农的口传,有的来自他自己的临床,最终汇入中医药的典籍长河,印证了“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相互成就。</p>
沙玉仙子立于昆嵛山巅,看莱阳的沙地依旧,墨水河依旧,沙参一茬茬生长,从明代的野生到清代的贡品,从田间的草木到医案的良方,忽然懂得:所谓“传奇”,不过是草木顺应天地,人顺应草木,一代代将经验酿成智慧,将智慧活成日常。</p>
结语</p>
莱阳沙参的故事,是一部写在沙地上的本草春秋:从沙翁偶得的救命草,到《莱阳县志》记载的“甲于天下”;从口传的种植口诀,到文献的医案验方;从田间的春种秋收,到节日的欢歌笑语。它的每一寸生长,都印着“天人合一”的印记;每一次入药,都藏着“四气五味”的密码;每一段传承,都显露出“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东方智慧。这株生在山海之间的草木,最终成了莱阳的血脉,成了中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见证。</p>
赞诗</p>
昆嵛余脉接黄流,莱阳沙壤玉参稠。</p>
甘寒能润千层燥,清补可疗万种忧。</p>
春种秋收循古道,贡品民俗续千秋。</p>
本草传奇何处觅?墨水河畔月如钩。</p>
尾章</p>
如今,莱阳沙参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沙参节”的锣鼓依旧在秋分响起。那株曾被沙翁采挖的沙参,早已化作泥土,却在莱阳的沙地里长出了更多的“玉参”。沙玉仙子的身影,或许藏在晨露沾湿的叶片上,或许隐在药农哼唱的歌谣里,看着这株草木,继续以它的甘润,滋养着岁月,诉说着天地与人间的深情。</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